張承志(1948年) 男,回族,原籍山東濟南[1],生於北京中國當代作家。曾用筆名阿爾丁夫(蒙古文「人民之子」之意)。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海軍文藝創作室等單位工作;主要從事小說創作,研究中國伊斯蘭史、中亞及蒙古史。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駿馬》、《心靈史》、《金牧場》等。已出版各類著作30餘種。

生平

1948年出生於北京

紅衛兵時期

1966年6月3日晚,17歲的張承志與駱小海、卜大華、鄺桃生、王銘、張曉賓、宮小吉、陶正、高洪旭、宋柏林、袁東平等17名學生聚北京西郊圓明園遺址開會,決定成立紅衛兵組織。「紅衛兵」這個名字即取自張承志筆名紅衛士。

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1968-1972年在內蒙古烏珠穆沁插隊。[2]

197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7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考古工作。

作家時期

1978年,發表處女作《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人民文學》1978年10期),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語言系學習,在翁獨健教授的指導下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諸民族歷史。

1981年,畢業獲民族歷史語言系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同年發表中篇小說《黑駿馬》,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3年,第一次赴日本東洋文庫進修,為期1年。

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北方的河》,引起文壇關注,獲得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成為他的代表作。

1985年,當選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

1986年,張承志首次嘗試以日文創作,在日本出版了《モンゴル大草原游牧志》。

1987年,張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化部從事專業創作。1989年退伍,為自由作家。[3]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

1999年,張承志旅行地中海周邊,見識了摩洛哥菲斯城,以及西班牙穆斯林時代遺蹟。2003年,再次奔赴地中海,在西班牙和摩洛哥北部進行調查。2005年,發表《鮮花的廢墟》講述他在西班牙和摩洛哥的所見所聞。

2006年,再次前往日本,並且留居兩個月。2009年,發表《敬重與惜別:致日本》,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4]

2011年,發表散文美術作品集《塗畫的旅程》,展示他多年來創作的美術作品,包括油畫速寫草圖書法,等等。

2012年,張承志花了三年時間修改的《心靈史》改定版限量發行750本,成功募捐得10萬美元,全部捐贈給巴勒斯坦難民。

2012年9月,張承志一行從北京出發奔赴巴勒斯坦。12日-16日曆時4天,10萬美元全部捐獻於加沙難民營、舍西德·阿茲米·穆夫提難民營、伊爾比德難民營以及為巴勒斯坦難民提供了土地食物的拉思穆尼夫村95戶、艾因扎奈村82戶約旦農民,全程共援助476個家庭。9月12日,張承志在捐助現場發表了《越過死海》的演講。[5][6]

2013年發表散文集《相約來世,心的新疆》,講述他多年來對新疆的認識和感情。

2014年11月8日至20日,張承志攜夫人到訪馬來西亞,進行有關歷史與文化的考察訪問。 [7]

主要作品

張承志著有《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北方的河》、《黑駿馬》、《心靈史》、《金牧場》等小說,他的處女作《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於1978年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榮譽獎。《黑駿馬》、《北方的河》分別獲1981~1982年、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第1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和《十月》雜誌文學獎等。

長篇小說

  • 《金牧場》(1987)、《金草地》(1997);《心靈史》(1991)歷史小說。

中篇小說

  • 《黑駿馬》(1983年)、《北方的河》(1984年)、《黃泥小屋》、《西省暗殺考》、《錯開的花》、《阿勒克足球》;

作品集

  • 《老橋》(1984年)、《黃泥小屋》(1987年)、《奔馳的美神》(1988年)、《北望長城外》(1988年)、《綠風土》(1989年)等;

學術著作

  • 《內蒙古大草原游牧志》(日文,1986年)、《紅衛兵的時代》(日文,1992年)、《從回教看中國》(日文,1993年);

譯著

  • 《騎馬民族國家》(日譯漢,1988年)。

文集

  • 《張承志集》(1986年)、《張承志代表作》(1988年)、《張承志文學作品集》4冊1999海南、《張承志文集》5冊1999湖南文藝、《張承志作品系列》9冊2015東方、《張承志文集》12冊2015上海文藝。

創作風格

  • 中篇小說《黑駿馬》描寫了白音寶力格與索米婭的悲歡離合,反映了草原古老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演化的時代內容,蘊含了一部民族的生活史;《北方的河》借一個大學生辛勤踏勘北方名河大川的情節,著重寫了北方的4條河,唱出了對大地和人民、對大地上艱難而又奇妙的生活的深情頌歌。
  • 張承志的小說深沉雄渾,具有一種濃郁而獨特的歷史感和樂觀向上的理想力量,在嚴峻的生活畫面中透出剛健強悍的男子漢氣質。其創作多以草原生活及當代青年生活為題材,描寫草原牧民生活,表現當代青年的困惑與追求;氣勢宏闊,筆墨粗獷,抒情濃郁,哲理深微,具有燕趙慷慨悲歌與浪漫主義氣息,具有對歷史和人生進行頑強探索的追求者氣度,具有散文詩式的濃烈抒情色彩。他善於把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質、民族的民歌和音樂以及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廣袤的草原和壯闊的大河等自然氣息融成一體,構成作品獨有的情調和抒情的魅力;他的小說不追求精確的個性描繪,而重視作品的總體象徵性。[8][9]
  • 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游牧志》(在日本印行)、《從回教看中國》和《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10]

評價

在《心靈史》得到伊斯蘭教蘇非派哲合忍耶宗中沙溝教門教主等上層宗教份子的支持後,張也改信哲合忍耶宗。並以該教派的精神領袖和政治代言人自詡。張曾自詡擁有「從西海固到青銅峽,從甘肅到新疆」的巨大影響力。[1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