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效應(英語:Brussels effect),是指歐盟事實上(但不一定是法律上)通過市場機制將其法律推廣至境外,導致其單邊監管全球化的過程。因為布魯塞爾效應,受監管的實體,特別是公司,最終會出於各種原因,即使處在歐盟之外,也遵守歐盟法律。

詞源

2012年,哥倫比亞大學法律教授布雷佛德英語Anu Bradford創造該術語[1][2][3],以美國類似的概念「加州效應」(英語:California effect)命名。[4]

原因

歐洲聯盟的市場規模、市場重要性[1]、相對嚴格的標準與監管能力[5] 促使國際業者發現若在非歐盟市場上保持低標準,在經濟上、法律上或技術上都是不切實際的。非歐盟公司為在全球範圍貿易,統一採用歐盟制定的標準是有益的。 [6][7]

影響

加州效應布魯塞爾效應都是監管競爭的某種形式。處在多種監管環境中的公司有誘因採用最嚴格的標準,以更容易在全球範圍內生產與出口。[8][9][10] 與此相反,德拉瓦州效應(英語:Delaware effect)則是司法轄區有意降低監管要求,以吸引尋求最不嚴格標準的企業。[11]

迄今為止,學者們無法通過經驗驗證布魯塞爾效應在國際法中的界限,特別是世貿法中的界限。[12] 不僅如此,是否發生布魯塞爾效應,無須積累地滿足布雷佛德英語Anu Bradford設定的先決條件。[13] 研究顯示,根據所涉法規的背景,歐盟的監管權力有很大差異。[14][15]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