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帝國的滯止土耳其語Osmanlı Devleti duraklama dönemi)是鄂圖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達致顛峰以後的一段時期[1]。在這一時期,帝國的軍威仍盛。在此後,鄂圖曼帝國的軍事力量銳減,使它失去了大量領土。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象徵著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極盛疆域[2]。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帝國衰落的開端[3]

大背景

十六世紀早期,由於新大陸的財富因西班牙的殖民開拓而大量湧入歐洲,鄂圖曼帝國逐漸失去了軍事技術上的優勢。它的歐洲敵手們顯得越來越難以抗衡。歐洲國家在十七世紀相繼完成了空前的中央集權,而鄂圖曼帝國則相對在這一方面較為遲滯。自1683年維也納之圍戰敗至1798年拿破崙入侵埃及,鄂圖曼帝國的劣勢一直未嘗得到扭轉。[4]

艾哈邁德二世

鄂圖曼帝國在維也納之戰戰敗後,歐根親王率奧地利軍於大土耳其戰爭再挫鄂圖曼帝國[5]。1699年,奧地利人征服鄂圖曼屬匈牙利[6],於同年簽訂卡爾洛夫奇條約[7]。後來在十八世紀的戰爭促成帕薩羅維茨條約[8]貝爾格勒條約[9]尼薩條約的成立[10],確立了哈布斯堡、鄂圖曼帝國及俄國間在歐洲東南的邊界。

穆斯塔法二世

穆斯塔法二世竭力阻擋奧地利人的進攻[11],他在1697年重新征服奧斯曼匈牙利,他在桑達被歐根親王擊敗[12],鄂圖曼帝國遂尋求和解。穆斯塔法二世在1699年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割讓匈牙利及特蘭西瓦尼亞予奧地利,割讓摩里亞威尼斯共和國,並須從波蘭控制的波多利亞撤軍[13]。在他統治期間,俄國的彼得大帝從土耳其人手中攻陷黑海戰略重地亞速[14]

艾哈邁德三世

Thumb
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

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波爾塔瓦會戰大北方戰爭的一部分)被俄國擊敗後逃到鄂圖曼帝國[15]。在1710年,他說服艾哈邁德三世對俄國宣戰,鄂圖曼帝國軍在巴爾塔哲·穆罕默德·帕夏的領導下在普魯特河戰役取得重要的勝利。俄國歸還亞速予鄂圖曼帝國[16],同意毀掉在塔甘羅格的基地[17],不再干預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內政[18]君士坦丁堡不滿條約過於寬鬆,幾乎因此重啟戰端。

1715年,鄂圖曼帝國軍攻佔威尼斯控制的摩里亞[19],引起奧地利的敵意。1717年,貝爾格勒被奧地利攻陷[20]。1718年,在英國荷蘭兩國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21],鄂圖曼帝國重獲從威尼斯征服得來的領土,但卻失去了匈牙利[22]

在波斯戰爭時期,鄂圖曼帝國持續與波斯人作戰。數年後,鄂圖曼帝國的戰意消退,納迪爾沙阿終擊退鄂圖曼帝國軍,樹立了威望。

馬哈茂德一世

1731年,俄國為了加強支配裏海黑海之間、近捷列克河的高加索地區,宣示對卡巴爾達的主權。俄國聲稱高加索人原本是烏克蘭哥薩克,後來移居到一個叫泰基的俄國城市,才稱為高加索人,他們移居到庫班河一帶,但仍保留著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及對沙皇的忠誠,而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暴政卻迫使他們成為穆斯林,東遷到卡巴爾達,他們仍被視為俄國的人民。俄國以此為由認為高加索人所佔領的地區也應屬俄國所有。不過,這對土耳其人的影響不大,特別是在九年前俄國書面承認鄂圖曼帝國蘇丹對高加索地區的主權。

戰事起初在克里米亞多瑙河流域上的瓦拉幾亞摩爾多瓦爆發。俄國的米尼赫擊敗依附於馬哈茂德一世的克里米亞汗國,並橫過德涅斯特河,佔領比薩拉比亞的大部分地區[23]。奧地利被鄂圖曼帝國軍佔領貝爾格勒塞爾維亞北部。

波斯戰爭依然持續,鄂圖曼帝國軍與波斯統帥納迪爾沙阿鬥得難分難解。鄂圖曼帝國仍保有對巴格達的控制權,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則被波斯的影響力滲透。

奧斯曼三世

1754年,馬哈茂德一世逝世,由其弟奧斯曼三世即位[24]

在他統治的短短三年間,較為人所知的是他對非穆斯林並不友好,基督教及猶太教徒都須穿戴奇特的服飾及徽章。

穆斯塔法三世

1763年,拉吉布·帕夏逝世,由穆斯塔法三世親政。他並不善長於選任賢能,性格頑固急躁,所以常作出錯誤的決定。另一方面,穆斯塔法三世勤於政事,致力於改革鄂圖曼帝國,包括委任外國軍官改革步兵和炮兵,開設數學、導航和科學院。

他了解到鄂圖曼帝國的軍事力量不足,盡量避免與其他國家開戰。穆斯塔法三世無力阻止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吞併克里米亞[25],俄國進一步侵攻波蘭,穆斯塔法三世不得不向聖彼得堡宣戰[26],不久後逝世。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

1774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繼位為蘇丹。這時,帝國面對財政困難,軍事上又在科斯盧亞戰役大敗,被迫簽訂凱納甲湖條約[27]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對內致力於改革,特別是軍事上的改革[28]。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成功鎮壓發生在敘利亞摩里亞的叛亂,然而俄國卻進一步侵吞克里米亞。1787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對俄國宣戰[29]。翌年,奧地利加入俄方,瑞典及普洛士人卻站在鄂圖曼帝國一方。雖然鄂圖曼帝國在卡朗斯巴斯戰役得勝[30],但在1788年,軍隊在鄂察奇烏遭到重挫,鄂察奇烏陷落[31]

塞利姆三世

塞利姆三世認知帝國必須進行改革,但俄國奧地利的壓迫不容許他實施改革,直到1792年雅西和約的簽訂使鄂圖曼帝國得以喘息[32]

塞利姆三世廢止采邑的軍權,進行行政變革,特別是財政部門。塞利姆三世亦致力擴大教育幅度,在外國軍官的指揮下建立現代化的軍隊。

土耳其新軍強烈反對變革,因而引發阿德里安堡的動亂[33]。鄂圖曼帝國在塞爾維亞和埃及的軍事行動都未能獲勝。及後,土耳其新軍再次發動叛亂,引致伊斯蘭教長下達對抗變革的指令,廢黜塞利姆三世,讓穆斯塔法四世繼位[34]

穆斯塔法四世

魯塞的鄂圖曼帝國將軍阿朗達爾·穆斯塔法·帕夏是變革派的重要人物[35],他起兵四萬前往君士坦丁堡[36],要讓塞利姆三世復辟,可是塞利姆三世在後宮被宦官所殺,阿朗達爾遂廢黜穆斯塔法四世,馬哈茂德二世繼位。

馬哈茂德二世

馬哈茂德二世讓官員主持改革,其後一度中止了改革。

在他統治的早年,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擊敗沙地第一王國,征服聖地麥地那麥加[37]

馬哈茂德二世在任期間,鄂圖曼帝國開始分裂。希臘於1821年的叛亂促使其獨立。1821年,英國、法國及俄國的聯合海軍於拉法連諾戰役擊敗鄂圖曼帝國海軍[38],鄂圖曼帝國被迫在1832年7月簽訂君士坦丁堡條約[39],而法國在1830年佔據了鄂圖曼帝國的阿爾及利亞[40],標誌著帝國逐漸分離,帝國內其他種族的獨立活動活躍起來,特別是在歐洲。

1831年,馬哈茂德二世敉平了伊拉克馬穆魯克的叛亂。1839年,馬哈茂德二世著手進行坦志麥特改革,這是土耳其現代化的開端。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