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尊本為漢語詞彙,在古代是一種對上天的敬稱,如西晉文人張華(232-300年)在其祭祀詩〈食舉東西箱樂詩〉,以「穆穆天尊,隆禮動容 」來贊天。在道教中,則是對所奉神仙中高貴者的尊稱,如「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佛教傳入中國後,以世尊、天尊、天中天、眾祐等,作為薄伽梵(梵語:भगवान्,羅馬化:Bhagavān)一詞的對譯語,世尊(薄伽梵)在佛經中是對佛陀的敬稱,常合稱為「佛世尊」。現今,「天尊」多用於道教稱謂,而佛教多稱「世尊」或「薄伽梵」。
道教稱神仙中高貴者為「天尊」,如《太古經注》:「天尊者,上玄至極,高明貴真,三界之主,天人之師,幽替德號之所謂也」。三清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也稱玉皇天尊。雷神稱為雷聲普化天尊。此外,也有「大天尊」一詞,《西遊記》中稱玉皇大帝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南宋王契真所編《上清靈寶大法》說:「男仙高曰天尊, 女仙高曰元君」,這是以高位的男仙叫天尊,高位的女仙稱元君。
薄伽梵的詞源薄伽 bhaga出現於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1],不過薄伽梵一詞並未出現在吠陀經和早期的奧義書內[2][3]。中、後期的奧義書和《薄伽梵歌》,開始以薄伽梵敬稱天神,如《薄伽梵歌》中的黑天;譯入漢語時曾被譯為「天尊」、「至尊」。
在佛經中,薄伽梵是對佛陀的敬稱,譯作世尊[4],舊譯又作天尊、天中天[5]、眾祐[4]等,音譯為婆伽婆、薄伽梵(「伽」或作「迦」字),是佛陀十號之一,又常合稱為「佛世尊」。
一些早期的佛教譯經(如支謙、康僧會等)將薄伽梵意譯為「天尊」,意即天上世界至尊之聖。後來因「天尊」一詞道教亦在使用,且具道教色彩,佛教改用「世尊」一詞代替「天尊」[6];玄奘則採用音譯,新譯爲「薄伽梵」。
後世普遍以世尊尊稱佛,而以天尊尊稱道教極尊之神,如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乙天尊等。
在佛典中,天尊亦可能用為其他梵語詞彙的對譯語,用來表示敬稱。如《俱舍論》中諸小國王對金輪王說:「唯願天尊親垂教勅」(tān devaḥ samanuśāstu),這裡是以天尊作為deva敬稱用法(相當於「陛下」)[7][8]的對譯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