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門火神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安門火神廟,全稱敕建火德真君廟,又俗稱什剎海火神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萬寧橋西北側,什剎海東岸,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宮觀。火神廟主要供奉南方火德真君(火神)。在北京眾多火神廟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火神廟原是道教全真派祖庭白雲觀的下院,21世紀初修復重開後直屬中國道教協會管轄。[1]
地安門火神廟始建於唐朝貞觀六年(632年),元朝時,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朝萬曆年間,由於宮廷連年遭遇火災,故於明朝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下令擴建該火神廟,並賜琉璃碧瓦以壓火。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再度重修,「門及後閣俱加黃瓦」。[1]
清朝末年,太監和道教界來往密切。太監四子(許子才、張子漁、田子久、魏子丹)之一的田子久,曾任地安門火神廟住持,並曾任北京道教協會會長,另一位太監信修明曾任副會長。[2]
常人春《清代火神廟的中元法會》記載,近代張天師兩次駐蹕地安門火神廟。一次是清朝光緒二十幾年(約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朝廷為了「息災弭亂,永延清祚」,請第62代天師張元旭進京,在地安門火神廟主持由地安門火神廟、正陽門外關帝廟、朝陽門外東嶽廟共同祈建的中元法會。另一次是民國五年(1916年),張天師進京住地安門火神廟,在新華宮建醮設壇。[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廟被部隊占用,廟內住滿居民,宗教活動停止。198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該廟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來,北京市又決定將廟內全部居民遷走,由中國道教協會籌資修復廟宇,作為道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2002年6月,火神廟騰退修繕工程啟動。此項目二期工程納入北京市「人文奧運」工程,從2002年起,文物部門撥出1000萬元專用修繕資金;中國道教協會出資2000萬元、西城區人民政府出資400餘萬元,專用於部隊招待所及將近50戶居民的騰退以及改善火神廟周邊環境。修繕工程將火神廟內地平面降低1米多,拆除了非文物建築800多平方米,中路各殿、東西配殿等建築獲得修繕,電線全部入地,60%的彩繪保留原貌,僅做除塵處理。該項工程於2008年3月6日竣工。[1]2010年12月12日,中國道教協會在地安門火神廟舉行修復竣工開放暨神像開光慶典。[3][4]
地安門火神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