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喬治·愛德華·戴維斯(英語:George Edward Davis;1850年7月27日—1907年4月20日),英國化學工程師,被譽為化學工程學科之父[1]。
1850年7月27日,戴維斯出生於伊頓,為書商喬治·戴維斯(George Davis)的長子。14歲時,他成為一名膠訂機學徒;但他因為興趣使然,兩年後轉而學習化學。他半工半讀,一邊在斯勞力學學院(Slough Mechanics Institute)讀書,一邊在煤氣廠工作。之後曾在皇家礦業學院(今日倫敦帝國學院的一部分)讀書一年,直到前往曼徹斯特(當時英國的化工重鎮)周邊的化學工廠工作[2][3]。
戴維斯曾在Brearley and Sons從事三年的化學家工作。他也曾擔任〈1863年鹼法案〉的檢查員。1872年,受聘為史丹佛郡利奇菲爾德化學公司(Lichfield Chemical Company)的經理。在這段工作期間,其創新能力蓬勃發展。其作品包含當時全英國最高的煙囪,高度超過200英尺(61公尺)。[1]
1878年12月10日,他與勞拉·弗朗西絲·米勒(Laura Frances Miller)結婚,育有至少一位兒子[1]。他與其弟阿爾弗雷德(Alfred)一同工作,擔任化學工業界顧問,創辦了《化學貿易期刊》(Chemical Trade Journal),發表諸多科學論文並持有67項專利[1]。
戴維斯在成立化學工業協會(1881年)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替該協會取名,並擔任第一任秘書[4][5][1]。他對顯微鏡也感興趣,於1881年創立了《北方顯微鏡》(Northern Microscopist)雜誌,並發表了關於這個主題的教科書——《實用顯微鏡》(Practical Microscopy)[1]。
戴維斯歸納了所有化學工廠的共同特點,並將之寫成頗具意義的《化學工程手冊》(A Handbook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他也曾在1888年,於曼徹斯特技術學院(也就是後來的曼徹斯特理工大學)開授著名的12堂講座。這一系列講座將化學工程界定為一門學科[6][1]。
他的講座內容被批評為「常識」,因為它是圍繞英國化工行業使用的操作規範所設計的。然而,在當時的美國,這些資料幫助啟動了化學工業的新思維,並激發了美國幾所大學的化學工程學位課程[1]。
在傑克遜磨坊(Jackson's Mill)入口處,曼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與分析科學學院所在的建築物內,有一個展示和紀念戴維斯。化學工程師學會的「喬治·E·戴維斯獎章」(George E. Davis Medal)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