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勾欄,又作勾闌或構欄、游棚、腰棚、樂棚等[1],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勾欄一詞於南北朝劉宋段國《沙州記》:「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房,長一百五十步,勾欄甚嚴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引《沙州記》記作鉤欄),本為彎延曲折的欄杆,並沒有伎院或教坊的意思。[2]宋代則稱俳優棚為勾欄。[3]單位為「座」,一間瓦子瓦舍可能有複數的勾欄,大瓦子可容納五十多座勾欄。[1][4]作為綜合商業的城市空間,瓦舍勾欄的盛行與里坊制的崩壞有密切關聯。
原意欄杆、為了隔離行人的勾欄在唐代已經與歌舞有關。[5]由於古代的妓院也是表演歌舞的地方,藝妓如歌妓、舞妓等不一定提供性服務,如《金瓶梅》之李瓶兒被稱為勾欄中人,或《瓶外卮言》所謂杭州瓦子巷之類言詞,均無性交易或性服務得指代。 明代以後又把妓院叫作勾欄。[6]
宋朝的大城市內的勾欄,可供藝人演出雜劇及講史、諸宮調、傀儡戲、影戲、雜技等等,可容納觀眾數千人。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其實勾欄的外型與方形木箱無異,四周圍以板壁。[7]為了宣傳,有些勾欄門首會懸掛「旗牌、帳額、神幀、靠背」等裝飾物。勾欄內部則設有戲台和觀眾席。戲台是三面敞開的,而三面的觀眾席則是階梯式,防止前排的觀眾遮擋後排觀眾的視線。[8]
有些勾欄表演時間、地點固定,甚至藝人、節目都固定不變。流動的勾欄又作勾肆、游棚、遙棚、棘盆、露臺、樂棚、綵棚、綵樓等,分布京城各角落。隨勾欄流動演出的藝人被稱作「路歧人」,表演被稱為「打野呵」。[1]由於臨時的勾欄容易損壞,元朝的《南村輟耕錄》曾記載倒塌、壓死觀眾的不幸事情,所以以磚木結構的廟台慢慢開始取代了勾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