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比瑞亞-美國關係是指賴比瑞亞和美國之間的雙邊關係。美國殖民協會曾經於1821年至1847年在胡椒海岸建立美國黑人移住地,直到賴比瑞亞於1847年脫離美國獨立。[1]但仍然長期保持著特殊關係,賴比瑞亞國旗也仿照星條旗而設計。

Quick Facts 賴比瑞亞, 美國 ...
賴比瑞亞-美國關係
Thumb

賴比瑞亞

美國
Close

歷史

Thumb
一對象牙燭台和一個木製的禮品盒,這是賴比瑞亞總統威廉·理察·托爾伯特送給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的禮物。

美國與賴比瑞亞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819年,當時美國國會撥款10萬美元在胡椒海岸建立了賴比瑞亞殖民地,並先後將美國黑人遷入當地。[2]1847年,賴比瑞亞脫離美國獨立,但因為受到南部各州的美國參議員的反對,直到南北戰爭期間,美國政府才承認賴比瑞亞為主權國家。20世紀90年代之前,兩國在外交、經濟和軍事方面擁有密切的聯繫。

美國幫助美洲裔賴比瑞亞人

美國與賴比瑞亞的政治合作歷史悠久,美國政府曾經多次派遣海軍艦艇幫助由少數統治群體組成的美洲裔賴比瑞亞人鎮壓土著部落的叛亂。[3]

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也在1909年12月7日向國會發表的第一次年度講話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討論賴比瑞亞問題,指出兩國之間密切的歷史聯繫,並表示將會援助賴比瑞亞政府。[4]」1912年,美國安排了一筆為期40年的170萬美元國際貸款,賴比瑞亞不得不同意在接下來的14年裡由美英法德四國控制賴比瑞亞政府的財政收入,直到1926年。美國邊防警察管理局也穩定了賴比瑞亞與獅子山的邊界,制止了法國吞併更多賴比瑞亞領土的野心。美國海軍還在賴比瑞亞建立了一個裝煤站,強化了美國在賴比瑞亞的影響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賴比瑞亞對德國宣戰,驅逐了當地的德國商人,這些商人是賴比瑞亞最大的投資者和貿易夥伴,而賴比瑞亞因此遭受經濟損失。[5]

1926年,賴比瑞亞政府向美國凡士通橡膠公司讓步,在賴比瑞亞的哈貝爾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橡膠園。與此同時,凡士通安排了一筆500萬美元的私人貸款給賴比瑞亞。[6][7]

20世紀30年代,賴比瑞亞再次幾近破產,在美國的一些壓力下,賴比瑞亞同意接受國際聯盟的援助計劃。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聯盟的兩名主要官員被安排到「建議」賴比瑞亞政府的職位上。[8]

自塔夫脫總統以來,美國對賴比瑞亞獨立、繁榮和改革的支持一直是優先事項。美國的主要作用是訓練賴比瑞亞軍隊(稱為賴比瑞亞邊防部隊,由美國正規軍的黑人精英軍官組成)。美國的存在警告了歐洲列強,挫敗了一系列當地的叛亂,並幫助引進美國技術來開發資源豐富的內陸地區。民主不是優先事項,因為1.5萬名美洲裔賴比瑞亞人完全控制了75萬名當地人。一些部落仍然非常不願意接受來自蒙羅維亞的控制,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推翻一個得到美國陸軍和海軍大力支持的政權。包括查爾斯·楊、班傑明·戴維斯等人在內的美國官員擅長訓練新兵,幫助政府減少腐敗,提倡向美國公司貸款,同時監控由此產生的資金流動。[9]

第二次世界大戰

Thumb
1943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賴比瑞亞總統埃德溫·巴克利(右)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賴比瑞亞加入了盟軍,蒙羅維亞是盟軍重要後勤基地的所在地。凡士通是盟軍的大型軍火供應商。[10][11]

自1970年以來

由於賴比瑞亞總統威廉·理察·托爾伯特與蘇聯和其他東歐集團國家建立外交關係,賴比瑞亞和美國的關係在1971年至1980年期間變得緊張。[12]1978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首次以總統身份正式訪問賴比瑞亞。[11]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與賴比瑞亞建立了特別密切的關係,作為冷戰時期鎮壓非洲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10]美國戰略家認為,塞繆爾·卡尼翁·多伊政府對美國在非洲的冷戰政策尤為重要,賴比瑞亞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通過直接和間接渠道從美國獲得了5億至13億美元。[13]此外,賴比瑞亞還是美國之音的中轉站,一個大型導航塔,以及CIA在此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在非洲的主要基地。[11]

Thumb
賴比瑞亞總統威廉·理察·托爾伯特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左)在蒙羅維亞

查爾斯·泰勒政府的崛起、賴比瑞亞內戰、地區不穩定和侵犯人權的行為中斷了賴比瑞亞和美國之前的密切關係。1997年查爾斯·泰勒的選舉受到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的監督,美國正式承認選舉結果和新政府。[14]然而,在泰勒擔任總統期間,美國切斷了對賴比瑞亞政府的直接財政和軍事援助,撤出和平隊行動,對賴比瑞亞政府高級官員實行旅行禁令,並經常批評查爾斯·泰勒政府。[2][15]這一時期的賴比瑞亞-美國關係緊張,在很大程度上源於賴比瑞亞政府對革命聯合陣線的公開支持。革命聯合陣線是獅子山及其周邊地區的一個反叛組織。[10]2003年8月11日,查爾斯·泰勒在國際社會、美國以及「賴比瑞亞婦女爭取和平群眾行動」等賴比瑞亞民間組織的巨大壓力下辭職。[12]

2003年泰勒的辭職和流亡給美國和賴比瑞亞的外交關係帶來了變化。2003年7月30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一項決議草案,授權部署多國穩定部隊。[16][17]儘管對國際刑事法庭的起訴表示關切,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還是派遣2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前往蒙羅維亞機場,以支持維持和平的努力。作為穩定工作的一部分,美國還在賴比瑞亞海岸部署了軍艦。[18]2004年至2006年,美國承諾向賴比瑞亞提供11.6億美元。[2][19]

美國援助

美國國際開發署執行美國政府的發展援助計劃。美國國際開發署衝突後重建戰略的重點是重新融入社會,並日益轉向長期發展戰略。重建工作包括國家和社區基礎設施項目,例如修建道路、整修政府大樓和培訓賴比瑞亞人的職業技能。美國國際開發署還資助基礎教育項目,改善兒童教育,關注女孩,培訓教師。在衛生領域,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項目包括初級衛生保健診所、愛滋病預防和一個大型瘧疾項目。美國國際開發署支持法治項目,建立法律援助診所和受害者虐待中心,培訓法官和律師,建設社區和平與和解努力,以及反腐敗項目,以促進公共部門實體的透明度和問責制。美國國際開發署還為加強立法機構和其他政治程序提供支持。美國國際開發署正在加強公民社會在提供服務和倡導良好治理方面的作用。美國國際開發署在2007財政年度為這些項目提供的資金總額為6590萬美元。

2009年,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作為渠道向賴比瑞亞提供了一份價值1750萬美元的合同。[20]這筆錢將用於支持2011年的大選和2014年的參議院選舉。[20]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