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擊劍是一項技擊性運動,主要使用單手持劍進行刺擊或斬擊。在擊劍運動中,選手使用輕量的護具,包括面罩和護胸器,以確保安全。比賽的目標是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擊中對手,而不是真實的格鬥。這項運動強調技巧和速度,劍手必須使用輕巧的刺劍進行迅速的攻擊和防守。只要穿著適當的護具,便非常安全。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2月11日) |
擊劍共分三種類別:[1]
擊劍運動歷史悠久,源於古時的歐洲,由士兵接受的劍術訓練演變而來。根據文獻,當時相關的擊劍書籍也多是出自於西班牙擊劍手。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貴族Diego de Valera所撰寫的書籍 "Treatise on Arms",是西方現存最古老的擊劍手冊[5]。之後,西班牙軍隊在各地征戰的過程中,無意中將劍術帶往周遭,特別是義大利南部為衝突戰場之一,擊劍技術因此密集傳播至此,故西班牙被視為現代擊劍運動的發祥地。[6]
現代擊劍技術起源於18世紀義大利擊劍學校,法國擊劍學校在義大利的影響下,也開始逐漸發展。義大利和法國擊劍學校轉執劍術牛耳,取代西班牙擊劍的領導地位。
擊劍運動起源於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大約西元14世紀左右在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等封建王國出現了一個令人炫目的騎士階層,他們以精湛的劍術縱橫天下,搏得了廣泛的美譽。此後歐洲各國貴族紛紛效仿,學習劍術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以致於發展到貴族之間解決糾紛,動輒拔劍相向,一劍定生死。
此一歷史時期的法國決鬥成災,貴族階層常一言不合即動輒生死決鬥,「我們去郊外吧」成為人們最熟悉不過的挑戰語言。不過二十年間,巴黎即已有8000名貴族、紳士在決鬥中喪命,上流社會巨大的人員傷亡導致了王室及貴族階層的警覺與恐懼,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宰相—紅衣主教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為此發出決鬥禁令,然而直至1627年甚至將一位公爵處決也仍然未能平息決鬥熱。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當時法國的擊劍服裝和器具做了統一的規定,並將巴黎最老的6名劍術師封為世襲貴族,為擊劍運動奠定了基礎。
法國擊劍大師拉布瓦西埃(La Boissière)發明了面罩(mask),這一發明使擊劍運動進一步走上了高雅道路。它不但使得擊劍從粗暴、流血、生死相鬥中解放出來,也為擊劍攻防技術的發展提供的強有力的條件和保障。面罩的問世無疑是擊劍運動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法國擊劍大師Camille Prévost 整理製定擊劍基本法則。約在同期間,世界各地出現許多官方認可的擊劍協會,如1891創辦的美國業餘擊劍聯賽 (Amateur Fencers League of America),1902成立的英國業餘擊劍協會(the Amateur Fencing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1906 法國建立的法國擊劍武藝館 (d'Escrime et Salles d'Armes de France)。 1880年6月,第一次正規擊劍比賽於在英國倫敦伊斯靈頓的皇家農業大廳舉行。
英國業餘體操和擊劍協會 (British Amateur Gymnastics Association) 制定擊劍法規,讓擊劍正式成為一項現代化運動。 1896年: 到了1896年首屆雅典奧林匹克運動會,擊劍成為正式項目[7],當時只有鈍劍和軍刀。擊劍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百多年來從未被中斷過,到了19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銳劍被列入奧運的行列,1924年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又增添女子鈍劍項目。
在擊劍運動史上,電動裁判器的發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1931 年鈍劍比賽率先開始使用電動裁判器, 1995 年銳劍比賽也開始採用,而軍刀比賽於 1989 年亦開始採用電動裁判器。電動裁判器改變以往以裁判目測決定是否有效擊中的方式,以更科學的方法來判別勝負,使擊劍比賽更公平。[8]
奧林匹克運動會擊劍比賽再加入女子銳劍比賽、女子軍刀比賽。
這些時期和事件標誌著現代擊劍的歷史發展,從中世紀的貴族運動演變成一項現代體育競技項目。這段歷史包括了擊劍規則的統一、安全設備的改進以及擊劍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的角色增加。 擊劍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豐富多彩,反映了歐洲的歷史和文化變遷。它從騎士階層的武技演變為現代體育,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個固定項目。擊劍的歷史見證了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競技性質的發展,使得這項運動在當今世界范圍內享有廣泛的受眾和參與者。另外由於現在擊劍愈來愈普及,有不少人由幼兒時期已經開始練習擊劍,因此現時亦有成人劍和兒童劍之分,當中成人劍會比兒童劍更長和更重。
擊劍是體育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穿戴擊劍服裝和護具,在擊劍場上以一手持劍互相刺擊,被先擊中身體有效部位的一方,為被擊中一劍。有多種進攻技術和防守技術,並在規則許可的範圍內運用各種戰術取勝。
擊劍個人賽分兩個階段,先以小組循環形式作比賽,小組中有 5 至 7 個 劍手,他們要在 3 分鐘內先取得 5 分為勝。其後會按名次進 行直接淘汰賽,每場賽事分 3 局進行,每局 3 分鐘,局間有 1 分鐘休息時間。其中一名劍手先擊中對手 15 劍,或者於比 賽時間內擊中對手較多次數便獲勝。
比賽時間結束時,如果出現雙方平分,比賽會加時 1 分鐘, 並採用「即時死亡賽制」,即最先擊中對手的一方為之獲勝。並於加時前雙方會進行抽籤,以決定如果加時賽中雙方都未得分,中籤那邊便會是勝者。
團隊賽事方面,會採用直接淘汰賽制來決定勝負。對賽的 每隊由 3 位主要劍手組成,另加 1 位後備劍手。每場比賽以 每局 3 分鐘及 5 劍為限,一共 9 局。3 位主要劍手輪流比賽, 先取得 45 分或到時限後較高分的隊伍為勝。
1.擊劍用以進行比賽的場地部分稱為「劍道」(Piste)[註 1]。擊劍中所包含的3種劍種(鈍劍、銳劍和軍刀),於比賽時所使用的劍道,規格都是一樣的。
2.擊劍場地必須為平坦水平的表面,不能有利於或不利於雙方選手的任何一方。比賽場地之光線更是要注意,除須光線明亮外,不能有影響雙方選手視線之情形。
3.場地的規格:擊劍場地應分為兩部分,初賽(預賽)場地和決賽場地。這兩部分的場地不應互相干擾彼此。擊劍比賽的場地為長14公尺、寬1.5公尺,兩端再有1公尺的緩衝區。以中心線為界,比賽開始時,雙方選手應各自位於距離中心線兩側2公尺處的開始線,可在劍道上自己活動,但單腳不得越過邊線或雙腳不得越過劍道的底線。
擊劍有四大基本姿勢,主要包括: 實戰姿勢(En garde),前進(advance),後退(retreat),弓步(Lunge)姿勢,以下會逐一介紹。
1. 握劍方式 :
擊劍專家 Crosnier( 1961)指出,握劍方式是用食指第一、二指的關節抓住握把外側線部位,其它三根指頭用第一指節沿著握把外側輕輕握住。控制劍尖的準確度和速度要有強而有力的手腕,但是劍的控制主要是姆指和食指,並不是手腕。用手指來控劍( finger-play),才能把劍感表現從劍身到劍尖( tip),才能隨心駕馭控制整把劍,如果是用手腕控劍,只是劍條位移與劍身動作的感覺,用劍很難收放自如。
2.Salute 敬禮 :
擊劍比賽講究禮貌,賽前要相互敬禮,課前教練和學生要相互致敬,擊劍敬禮,一 般由三個動作組成:
(1)轉身、側立兩腳成直角,腳跟相靠,手臂伸直與身體約成45°角劍尖指向地面;
(2)屈臂、劍尖直指向上,護手盤靠近嘴唇;
(3)伸臂使劍平指向致敬者。
敬禮順序:平時訓練先向對手敬禮,然後向裁判敬禮;比賽時先向對手敬禮,再向裁判敬禮,最後向觀眾敬禮。
擊劍是世界上第二安全的運動,擊劍有著如此高的安全性,全身性的防護裝備功不可沒,接下來會介紹擊劍的各種裝備。[10]
擊劍分三種劍,每種劍的裝備有部份相同,有部份則是該劍種專用,以下是三種劍通用的擊劍裝備:
1.擊劍上衣(Fencing Jacket)
正式比賽用的劍服是長䄂及樽領,覆蓋整個上半身(除了頭部),使用的材質與防彈衣的相同,較一般布料厚且挺,抗穿透力測試達800N。三種劍的擊劍服是相通的,鈍劍和軍刀是在劍服外再穿一件電衣。
2.擊劍褲(Fencing Breeches)
劍褲也是由防刺穿布料製成,長度只去到膝蓋,有兩條可調較的肩帶,主要防止被對手刺到腳
3.單䄂衣(Under-plastron)
單䄂衣只有一邊的短䄂保護服,抗穿透力測試達800N,穿著在擊劍服內。雖然擊劍服物料防穿刺,但手臂下線口位仍有可能被刺穿,單䄂衣的手臂下無接縫位,穿著後可與擊劍服形成交叉保護。
4.擊劍長襪(Fencing socks)
劍襪是一對及膝長襪,柔軟有彈性、且吸汗舒適,用作保護小腿
5.擊劍鞋(Fencing shoes)
擊劍比賽和練習專用的鞋,防滑抓地力強,亦有減震設計,有助打弓步等擊劍動作,亦能減少腳落地時的壓力。劍鞋的表面較厚實,被對手刺腳時,能為劍手的腳面提供保護。
6.擊劍護胸(Chest protector)
護胸是堅固硬膠物料,有可調節長短肩帶。香港14歲或以下之擊劍運動員,必須使用護胸作賽,包括小學、中學及擊劍總會之賽事。所有女子擊劍運動員,不論年紀,也必須使用護胸作賽。
銳劍專用裝備:
1.電動銳劍(Epee)
電動銳劍由手柄、劍身和護手盤組成。全長不超過110cm,重量不超過770g,是三種劍中最重,橫斷面近似三角形。可連接裁判器,刺中後會著燈。劍身韌性很好,不易折斷,護手盤較大。若要參加比賽,需要有兩把劍或以上,以作後備劍之用
2.重/鈍劍手套(Glove)
擊劍手套主要是皮質材料,用作保護持劍的手和加強摩擦力,增強手感。要注意一名劍手只有一隻手要戴手套,而且有分大小及左右手。年紀較小的劍手可能難以戴上手套,需要多練習
3.銳劍手線(Body wire)
手線最主要用作連接劍及裁判器,令劍手刺中後可有顯示。銳劍手線只有兩邊插頭,每邊三支針
4.銳劍面罩(Epee Mask)
銳劍專用面罩,前面有防刺穿鋼網,可調節鬆緊,能有效保護劍手臉部,抗穿透力測試達350N,符合香港本地中/小學及擊劍總會比賽之要求。這個不是叫頭盔,而是叫面罩,因為他只能保護劍手的前方,後方是沒有保護的。這是擊劍運動的精神,任何時候都要勇敢面對你的對手。
鈍劍專用裝備:
1.電動鈍劍(Foil)
電動鈍劍由手柄、劍身和護手盤組成。全長不超過110cm,重量不超過500g,可連接裁判器,刺中後會著燈。劍身韌性很好,不易折斷,前端包有15cm的絕緣膠布。若要參加比賽,需要有兩把劍或以上,以作後備劍之用
2.重/鈍劍手套(Glove)
擊劍手套主要是皮質材料,用作保護持劍的手和加強摩擦力,增強手感。要注意一名劍手只有一隻手要戴手套,而且有分大小及左右手。年紀較小的劍手可能難以戴上手套,需要多練習
3.鈍劍手線及頭線(Body wire & head wire)
手線和頭線最主要用作連接劍及裁判器,令劍手刺中後可有顯示。花/軍刀手線則是一邊三針,另一邊兩針,及有一個金屬夾,金屬夾需夾著電衣。
頭線則兩邊都是金屬夾,用來連接電衣及面罩的金屬部分,令對手刺中面罩也能被判定有效。
4.鈍劍電衣(Lamés)
電衣是鈍劍和軍刀才需要穿著在最外層的裝備,保護性不高,表面有金屬線,用作通電及標示有效部位,當對手刺中電衣,裁判器便會顯示顏色燈,示意刺中有效部位。鈍劍的電衣是背心型式的
5.鈍劍面罩(Foil Mask)
鈍劍專用面罩,前面有防刺穿鋼網,可調節鬆緊,能有效保護劍手臉部,抗穿透力測試達350N,符合香港本地中/小學及擊劍總會比賽之要求。鈍劍面罩下方有塊金屬線,鈍劍刺中也有效。這個不是叫頭盔,而是叫面罩,因為他只能保護劍手的前方,後方是沒有保護的。這是擊劍運動的精神,任何時候都要勇敢面對你的對手。
軍刀專用裝備:
1.電動軍刀(Sabre)
電動軍刀由手柄、劍身和護手盤組成。全長不超過105cm,重量不超過500g,可連接裁判器,刺中後會著燈。劍身韌性很好,不易折斷,劍尖沒有按鈕,以劈斬方式為主。若要參加比賽,需要有兩把劍或以上,以作後備劍之用
2.軍刀手套(Sabre Glove)
擊劍手套主要是皮質材料,用作保護持劍的手和加強摩擦力,增強手感。但手腕及前臂部位有金屬線,故能通電。要注意一名劍手只有一隻手要戴手套,而且有分大小及左右手。年紀較小的劍手可能難以戴上手套,需要多練習
3.軍刀手線及頭線(Body wire & head wire)
手線和頭線最主要用作連接劍及裁判器,令劍手刺中後可有顯示。花/軍刀手線則是一邊三針,另一邊兩針,及有一個金屬夾,金屬夾需夾著電衣。
頭線則兩邊都是金屬夾,用來連接電衣及面罩的金屬部分,令對手刺中面罩也能被判定有效。
4.軍刀電衣(Lamés)
電衣是鈍劍和軍刀才需要穿著在最外層的裝備,保護性不高,表面有金屬線,用作通電及標示有效部位,當對手刺中電衣,裁判器便會顯示顏色燈,示意刺中有效部位。軍刀的電衣是長䄂的,包覆上半身
5.軍刀面罩(Foil Mask)
軍刀專用面罩,前面有防刺穿鋼網,可調節鬆緊,能有效保護劍手臉部,抗穿透力測試達350N,符合香港本地中/小學及擊劍總會比賽之要求,整個軍刀面罩都佈滿金屬線所以整個都能通電。這個不是叫頭盔,而是叫面罩,因為他只能保護劍手的前方,後方是沒有保護的。這是擊劍運動的精神,任何時候都要勇敢面對你的對手。
現時國際上最大的管理機構為國際擊劍總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