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復興黨政權

1968年至2003年復興黨伊拉克分支建立的政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拉克复兴党政权map

伊拉克復興黨政權指的是1968年至2003年期間統治伊拉克的政權,這一政權使用的國號為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伊拉克地區分支是伊拉克在這一時期的唯一合法執政黨薩達姆·海珊成為獨裁者之後,也被稱為薩達姆政權,但薩達姆政權一說欠準確,因為其實際上的掌權時間是由1979年到2003年,1968年至1979年是由貝克爾執政,所以一般而言稱伊拉克復興黨政權更為準確。

快速預覽 伊拉克共和國(1968–1992)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al-Jumhūriyah al-『Irāqīyah伊拉克共和國(1992–2003)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Jumhūriyyat al-ʽIrāq, 首都暨最大城市 ...
伊拉克共和國
(1968–1992)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
al-Jumhūriyah al-『Irāqīyah
伊拉克共和國
(1992–2003)
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
Jumhūriyyat al-ʽIrāq
1968年—2003年
格言:(1968–1991)
وحدة، حرية، اشتراكية
Wahda, Hurriyah, Ishtirakiyah[1]
("統一,自由,社會主義")
(1991–2003)
الله أكبر
真主至大
("God is the Greatest")
國歌:(1968–1981)
والله زمان يا سلاحي
啊,久違了,我的武器
("Oh For Ages! My Weapon!")

(1981–2003)
أرض الفراتين
兩河流域的國土[2]
("Land of the two rivers")
首都
暨最大城市
巴格達
33°20′N 44°23′E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族群
(1987年)[3]
75–80% 阿拉伯人
15–20% 庫德人
5% 其他
伊拉克的少數群體
包括土庫曼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羅姆人等
宗教
(2003年)
主要:
90% 伊斯蘭教
—59% 什葉派
—31% 遜尼派
少數:
5% 基督教
2% 雅茲迪
3% 其他
政府1968–1979:單一制復興黨一黨專制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9–2003:單一制社會主義一黨制[4]軍事獨裁[5][6][7][8]
總統 
• 1968–1979
艾哈邁德·哈山·貝克爾
• 1979–2003
薩達姆·海珊
總理 
• 1968
阿布杜拉赫曼·阿里夫
• 1968–1979
艾哈邁德·哈山·貝克爾
• 1979–1991
薩達姆·海珊
• 1991[9]
薩阿敦·哈馬迪
• 1991–1993[9][10]
穆罕默德·哈姆扎·祖貝迪英語Muhammad Hamzah az-Zubaydi
• 1993–1994[11]
艾哈邁德·海珊·胡達伊爾英語Ahmad Husayn Khudayir as-Samarrai
• 1994–2003
薩達姆·海珊
立法機構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
歷史時期冷戰·反恐戰爭
1968年7月17日
1979年7月22日
1980–1988年
1990年8月2日
1990–1991年
• 聯合國制裁伊拉克[15]
1990–2003年
2003年3月20日
2003年4月3–9日
面積
1999[16]437,072平方公里
2002438,317平方公里
人口
• 1999
22,802,063 (第43位)[17][18]
• 2002
24,931,921 (第41位)[19][20]
GDP(國際匯率)2002年估計
• 總計
$18.970 billion74th
• 人均
$761 (第141位)[21]
人類發展指數0.603(2002年)
 · 114th
貨幣伊拉克第納爾 (د.ع)(IQD
時區UTC+3AST
行駛方位right
電話區號+964
ISO 3166碼IQ
網際網路頂級域.iq
前身
繼承
伊拉克共和國
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中立區
科威特共和國
科威特
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
關閉

伊拉克復興黨執政初期,其經濟因為石油危機引發的價格上漲迅速騰飛,然而執政後期,因受到多起戰爭引發的國際制裁和薩達姆對內鎮壓的影響,伊拉克不論在社會、政治還是經濟等方面都停滯不前。2003年,美國等各國聯軍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4月21日,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巴格達成立,標誌著復興黨政權在伊拉克的滅亡。

歷史

1960年代,發源於敘利亞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通過政變上台後,其伊拉克分支也尋求發動軍事政變。

1968年7月17日,伊拉克將軍艾哈邁德·哈山·貝克爾發動政變,成功推翻總統阿布杜拉赫曼·阿里夫和總理塔希爾·葉海亞英語Tahir Yahya,奪取了政權,之後貝克爾成為伊拉克總統兼總理,薩達姆則是副總統。起初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考慮合併,但由於兩個復興黨政權的分裂而交惡。

在貝克爾執政期間,伊拉克經濟發展迅猛,位居阿拉伯世界之冠。然而伊拉克與伊朗的矛盾以及什葉派穆斯林社群威脅著復興黨政權的穩定。

1979年,伊朗發生什葉派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煽動下,伊拉克境內發生什葉派反政府起義。貝克爾以「健康原因」辭職,薩達姆繼任總統兼總理,並兼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伊拉克與伊朗的外交關係因此惡化;而與伊朗的邊界糾紛,最終導致了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而此戰中,伊拉克從美國取得軍備並對付同樣以美製武器武裝的伊朗軍隊,最終於1988年恢復戰前狀態

兩伊戰爭結束以後,伊拉克陷入了經濟蕭條之中,政府欠了數千億美元的外債無法償還。而這場戰爭之後,科威特的石油產量穩定增加,使得國際油價大幅下降,更加削弱了伊拉克的經濟。為此薩達姆警告科威特,若再令油價下跌,伊拉克就要入侵科威特。最終,伊拉克於1990年8月2日大舉入侵科威特,拉開了波斯灣戰爭的序幕。伊拉克此舉受到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的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多國出動部隊打擊伊拉克,將迫使伊拉克軍隊自科威特撤出。此後,伊拉克受到聯合國的制裁,其經濟狀況持續惡化。

薩達姆·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先後與鄰國爆發兩伊戰爭入侵科威特,同時因為老阿塞德與薩達姆的衝突,此時敘利亞復興黨政權反而站在伊拉克的敵對一方參與衝突[22]

2001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談論世界恐怖主義,將伊拉克列為「邪惡軸心」國家之一。2003年,美國等多國部隊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4月21日,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在巴格達成立,標誌著伊拉克復興黨政權的滅亡。

注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