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國內的反亞塞拜然情緒主要是源於兩國英語Armenia–Azerbaijan relations之間關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未解決領土衝突。由於領土衝突目前仍未有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亞美尼亞的民族主義者英語Armenian nationalism愈益激進,反亞塞拜然情緒亦進一步深化[1]。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認為沙俄蘇聯以抨擊某一個民族來鞏固中央統治,這正是兩國衝突的起源[2]

Thumb
斯捷潘納克特博物館關於納卡戰爭的描述圖

背景

在早期,由於奧斯曼帝國推行反亞美尼亞政策,外高加索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與其平等[3]。1905年8月,有亞美尼亞的民族主義者發表宣言,呼籲從「聖地亞美尼亞」驅逐突厥人,引致暴力事件,造成數百名亞塞拜然人在舒沙死亡[4]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後,亞美尼亞國內的反亞塞拜然情緒快速增長,導致該國的亞塞拜然人受到系統性的騷擾[5]。1988年,第一波亞美尼亞難民潮在巴庫出現;同年,約167,000名亞塞拜然人和庫德人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驅逐出境[6]。亞美尼亞的民族主義運動在衝突沒有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下愈益激進,反亞塞拜然情緒進一步深化,亞美尼亞更出現針對亞塞拜然人的謀殺和暴力事件,以及小型的邊界衝突[1]

破壞清真寺

1990年,葉里溫一座清真寺被人以推土機推倒[7][8],使藍色清真寺成為該城市唯一的清真寺。

探討兩國關係的英國記者托馬斯·德瓦爾英語Thomas de Waal認為亞美尼亞的破壞清真寺事件是由「語言學戲法」所推動,因為名詞「亞塞拜然人」在20世紀前未受到廣泛使用,而亞塞拜然人當時被稱為韃靼人突厥人或「穆斯林」;一座建於1760年的清真寺的禮拜者是說突厥語薩法維王朝什葉派信徒,他們被認為是亞塞拜然人的祖先[9]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期間

繼大量亞美尼亞人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示威,斯捷潘納克特的亞塞拜然人於1988年2月12日被驅逐出外;據說,亞塞拜然在該年不能在斯捷潘納克特的企業工作,亦不能在當地購買麵包和使用公共運輸工具[10]。1988年6月7日,亞塞拜然人被人從亞美尼亞-土耳其邊界附近的城鎮馬西斯英語Masis, Armenia驅逐;同年6月20日,亞拉拉特州有五個亞塞拜然村落遭到清洗[11]。儘管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政黨經常針對煽動或沒有試圖阻止種族衝突者,他們就此採取的措施在整體上很少[11]。有報導指,以貝魯特為基地的亞美尼亞解放祕密軍曾破壞巴庫[11]

1993年,由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軍隊佔領了邊界之外的領土,並驅逐當地的亞塞拜然人,亞塞拜然境內出現大量流離失所者英語Refugees and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in Azerbaijan[12]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後

Thumb
紀念亞美尼亞陣亡士兵的照片下面放有亞塞拜然國旗供人踩踏

2003年1月16日,時任亞美尼亞總統羅伯特·科恰良指亞塞拜然人和亞美尼亞人「種族不相容」[13],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內的不可能在亞塞拜然共和國生活[14]。同月30日,時任歐洲議會秘書長沃爾特·施維默英語Walter Schwimmer指科恰良上述言論「無異於好戰」;歐洲議會主席彼得·席德爾表示希望科恰良「種族不相容」的言論是翻譯不正確,又歐洲議會創立以來從來沒有聽過「種族不相容」[14]

2010年,有在葉里溫舉行亞塞拜然電影節的倡議因大民反對而被禁止;2012年4月12日,有提出高加索和平的團體在英美大使館支持下舉行亞塞拜然短片節,但因場地被抗議者封鎖而取消[15][16]

托馬斯·德瓦爾和時任亞美尼亞總統謝爾日·薩爾基相均指戰爭的傷亡被大幅誇大,逃亡的亞塞拜然人武裝抵抗[17];薩爾基相又認為戰爭前亞塞拜然人「認為他們正跟我們(亞美尼亞人)開玩笑」,他們又認為亞美尼亞人不能舉手反對,而亞美尼亞人能夠打破這刻板印象[18]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