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
中国北京市高等美术院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北京市高等美术院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美術學院(英語: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CAFA),簡稱中央美院、央美、中美院[1],成立於1950年4月,由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與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合併而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美術院校。很多知名的藝術家畫家都出自這裡,在中國美術界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央美術學院 | |||
---|---|---|---|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 |||
老校名 |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國立美術學院 | ||
創辦時間 | 1918年11月 | ||
學校標識碼 | 4111010047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藝術) | ||
黨委書記 | 高洪 | ||
校長 | 林茂 | ||
校址 | 中國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南街8號 39°58′56″N 116°27′29″E | ||
校區 | 望京校區,順義校區,燕郊校區,小營校區,上海校區 | ||
總面積 | 495畝(330,000平方公尺) 205畝望京校區面積 205畝燕郊校區面積 67畝後沙峪校區面積 18畝小營校區面積 | ||
隸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
網站 | 中央美術學院 | ||
|
中央美術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高等美術學校。
現設有中國畫學院、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建築學院、人文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實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八個專業分院,並設有造型藝術研究所、繼續教育學院和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學院每年招收中專生(附中)、專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各類進修生。現有在職教職工572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700餘名和來自十幾個國家的留學生百餘名。學院教學科研面積共占地495畝,總建築面積24.7萬平方米。
學院致力於建設造型、設計、建築、人文等學科群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現代形態美術教育學科結構,在構建新世紀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以鮮明的中國特色、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和研究成果,贏得國際美術教育界的高度讚譽,成為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領域具有代表性、引領性和示範性的美術院校,並在國際一流的美術院校中享有重要地位。[2]
依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排行,中央美術學院在全國所有的藝術院校中美術學專業排名第一,設計學排行第二,藝術學理論專業與清華大學並列排名第三[3]。
中央美術學院素以關注現實、服務人民、崇尚學術的藝術創作和研究成果享譽社會。教學、創作、研究三足鼎立,奠定了我院教學研究型的辦學定位。在教學、創作、研究三大任務中,創作和研究是源,教學是流,人才培養既由教學培養,更由創作和研究培養,通過研究進行學習的教育--這是高等美術教育的特點。[7]
「盡精微,致廣大」
在95年的辦學中,中央美術學院匯集了中國美術界一批以大師為代表的高端藝術人才,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美術教育精英隊伍。
新中國建立前,中央美術學院在曲折的辦學歷程中,吸引了許多藝術名家擔任教職,其中既有中國畫大師,如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呂鳳子、陳之佛、蔣兆和、葉淺予、傅鑫畲、吳鏡汀、李苦禪、李可染、王雪濤等,又有從海外留學歸來的藝術大師和史論家,如顏文樑、林風眠、徐悲鴻、吳法鼎、聞一多、滕固、吳作人、常書鴻、艾青、龐薰琹、王臨乙、滑田友、朱光潛等,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文藝界人士也曾在我校任教或兼課,如郁達夫、周作人、謝冰心、熊佛西、蕭友梅、劉天華等,培養出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人才,如王子云、劉開渠、譚祖堯、冼星海、雷圭元、李劍晨、王曼碩、傅天仇等。
建國後,中央美術學院人才濟濟,一支數量眾多、思想進步、具有深厚人文素質的藝術人才隊伍在我院形成,這支創作與教學上的傑出隊伍在當時的中國美術界以及中國美術教育界蔚為大觀,我院成為全國美術院校中師資力量最雄厚的美術學院。除建國前提到的上述教師外,各專業聚集並陸續培養了一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和美術理論家。
如國畫專業的田世光、劉凌滄、宗其香、李斛、郭味蕖、高冠華、張仃、蕭淑芳、李琦、劉勃舒、盧沉、周思聰、黃潤華、姚有多、賈又福、郭怡孮、張立辰等;油畫專業的胡一川、艾中信、羅工柳、董希文、王式廓、許幸之、馮法祀、倪貽德、吳冠中、戴澤、孫宗慰、韋啟美、李宗津、趙域、林崗、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誼、高泉、孫滋溪、杜鍵、李天祥、鍾涵、聞立鵬、潘世勛、朱乃正、袁運生等;版畫專業的江豐、李樺、古元、彥涵、王琦、黃永玉、夏同光、陳曉南、洪波、伍必端等;雕塑專業的劉開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劉小岑、司徒傑、錢紹武等;美術史專業的王遜、王朝聞、蔡儀、常任俠、張安治、金維諾、邵大箴、李春、薄松年、湯池、李松濤、孫美蘭、李樹聲等。這些專家構成了建國後中國美術界最傑出的美術創作隊伍和史論研究隊伍。[2]
學院與國際同類知名院校間開展互換學生交流學習,每學年學院有30餘名學生到中國國外院校去交流學習,學期3-6月;每年接受中國國外院校學生60餘名來該校學習,學期3-6月。
學院與以下國際院校有交換留學等校際交流合作: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