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动物分类研究成果的系列专著,涵盖脊椎动物、昆虫、原生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動物志》(拉丁語:Fauna Sinica)是中國動物分類學的重要系列專著,系統記錄了中國境內四萬餘種動物的各項特徵及研究成果,包括系統發育、形態學、生物學、生態學、地理分布、經濟意義等的研究成果及討論[2]。
截至2023年3月,《中國動物志》已經出版172卷(其中脊椎動物35卷,無脊椎動物60卷[註 1],昆蟲77卷),記述分布於中國的動物逾40,000餘種[2]。有文獻認為,《中國動物志》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志[1][3]。
《中國動物志》的編研工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項目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5]。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政府及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國才正式開始動物志的編寫工作。《中國動物志》的編撰工作於1956年列入中國制定的12年科學遠景規劃。1962年,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成立[6],負責該書的組織實施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動物志》的編研工程受到嚴重衝擊和干擾,工作基本停滯。七十年代中期,編研工程重新啟動。「八五」期間,《中國動物志》已完成48卷,1,905萬字,記述動物約12,000種[7][8]。1992年,三志(即《中國動物志》、《中國植物志》、《孢子植物志》)「八五規劃」列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1]。
《中國動物志》各卷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一般包括該卷所載類群總體的分類分布、形態解剖特點、地理分布、生物和生態學資料、經濟意義等。各論中則對各物種分別做詳細闡述。每卷後附有種名漢英拉對照、英漢拉對照、參考文獻、英文摘要、索引等[2]。
《中國動物志》所取得的成果獲得了多項榮譽[3],包括:
《中國動物志》的出版,是中國動物學發展的明顯標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認為,《中國動物志》總體上達到了國際水平[1]。但「從卷冊出版數量統計,《中國動物志》近5年的出版速度明顯低於本世紀第一個10年」;「在短時間內通過志書全面了解中國動物和孢子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是不現實的」[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