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勞工聯合會(英語:World Confederation of Labour,簡稱世界勞聯,英文縮寫WCL)是一個天主教國際工會組織。[1]世界勞聯在第三世界設有區域性組織:亞洲工會兄弟會、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拉美工會中心、非洲工人工會民主組織。
1920年歐洲10個國家的各基督教民主黨派在海牙成立國際天主教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hristian Trade Unions,IFCTU),簡稱「國際天主教工聯」,雖然字面直譯為國際基督教工會聯合會,但該組織為支持天主教教廷,中文語境下傳統稱為天主教工聯。[1][2] 最初依靠天主教信眾,以新通喻與四十年通喻為意識形態基礎,成為對抗赤色職工國際的一種選擇。[3]
最初的章程中,該組織的目標是為勞工權利,也為人類的體面、民主與國際團結。[2]
1920年代後期,隨著大蕭條,歐洲出現了越來越多IFCTU所反對的獨裁政府。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義大利把天主教工會領導人送入集中營。[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本停止活動。
二戰結束後,國際天主教工聯重新恢復活動,但東歐的宗教勢力工會已難以存在,[4][5][6][7],奧地利、西德、義大利形成了非宗教的統一的工會聯合會,宗教工會僅在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等國具有較為普遍的代表性。法國天主教勞工聯合會規模很小,但因參與了二戰中的抵抗運動而享有相當高的道德威望。1945年,國際天主教工聯會員總數僅有300萬人。
世界工會聯合會1945年9月成立時,邀請IFCTU加入。1945年10月IFCTU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決定拒絕這一邀請。[2]堅持「以基督教的社會道德原則」作為活動指南。1947年聯合國承認國際天主教工聯為其諮詢組織之一。
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際天主教工聯還是歐洲區域性的勞工組織。1950年代後期,IFCTU為了吸引非洲的穆斯林與亞洲的佛教徒,1959年在西貢召開討論會研究跨宗教的可行性。[2]1968年10月在盧森堡召開的第16屆大會決定更名為世界勞工聯合會(縮寫為WCL),打破了以往嚴格限於天主教的意識形態。《基本宣言》(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稱:今後方針為「基於神創造了人與世界的執念,以及其他引出了建立一個團結於自由、體面、正義、兄弟情誼的人類社會的理念」。[2]
2006年10月31日,該組織解散,併入了國際工會聯合會。
該組織關注勞工運動的9個方面:
WCL著重於國際法執行,特別是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制定法規,同時致力於把勞工標準引入國際貿易政策中。[8]
WCL的女職工委員會(World Women's Committee)召開年度代表會議。[9]
移民作為人與作為勞工的權利。[12]
針對經濟全球化,WCL提出了自己的經濟與社會對策,積極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發揮作用。[13]
非正式經濟部門在法規與政府監管之外。WCL致力於這方面的培訓與救濟。[14]
WCL提供其成員組織的能力建設。[15]
WCL的信息交換,稱為貿易活動(Trade Action),促進培訓、交換知識與諮詢,支持成員參與國際機構的會議,出版新聞刊物The World of Trade Action。
WCL創辦了國際團結基金(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Foundation,ISF)促進跨國勞工團結,提供緊急救助(使用1958年創立的團結基金)[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