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印度時報》(英語:The Times of India,縮寫為TOI),隸屬於時報集團,是印度最老、也是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創辦於1838年,初名《孟買時報和商業雜誌》,1861年5月18日改為現名。它在新德里孟買阿默達巴德出版,總部設於孟買。該報內容較為嚴肅,稿源除了印度的薩馬查爾通訊社,也採用美聯社、《紐約時報》的消息。

快速預覽 印度時報 The Times of India, 類型 ...
印度時報
The Times of India
Thumb
類型日報
版式大報
持有者時報集團
出版商時報集團[1]
主編賈迪普·玻瑟(Jaideep Bose)
創刊日1838年11月3日,​186年前​(1838-11-03
語言英語[2]
總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
國家地區印度
發行量2,640,770(日發行量)(截至2019年1月—6月)
姊妹報紙經濟時報
新印度時報
馬哈拉施特拉邦時報
Ei Samay
孟買鏡報
布巴內什瓦爾時報
Times nIe
ISSN0971-8257
OCLC 編號23379369
網站timesofindia.com
關閉

根據印度發行稽查局的說法[3] ,該報是印度發行量第三大的報紙,也是世界上日銷量最大的英語報紙[4]

自1838年11月3日第一版發行以來,《印度時報》是目前仍在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報紙和第二大印度報紙[5] 。它被暱稱作「伯里邦德的老太太」[6],是印度報紙的「鼻祖」[7]

20世紀初,印度總督寇松勳爵(Lord Curzon)稱《印度時報》為「亞洲領先報紙」[8]。1991年,英國廣播公司將《印度時報》列為世界六大最佳報紙之一[9]

該報由撒胡·賈殷家族(Sahu Jain family)控股的貝內特·科爾曼有限公司擁有和出版發行。 在《2012年品牌信任報告》中,《印度時報》在印度最受信賴的品牌中位列第88名。 然而,在2017年,該報紙排名降至第355位。[10]

《印度時報》的主要讀者群為印度的中產階級,國外的一些大圖書館和政府機關也常常訂閱此報。該報在國內聲譽較高,常受到印度宣傳廣播部全印報刊主編會議的獎勵[10]

Remove ads

發展歷史

初創時期

Thumb
印度時報大廈(約1898年)

《印度時報》於1838年11月3日以《孟買時報和商業雜誌》(The Bombay Times and Journal of Commerce)名義[11]發行了第一版。創立之初,該報在馬哈拉施特拉改革主義者(Maharashtrian Reformist)拉巴哈杜爾·納拉揚·迪納納特·維爾卡(Raobahadur Narayan Dinanath Velkar)的指導下於每周三和周六發行,主要刊登來自英國和世界以及印度次大陸的新聞。 J.E. Brennan是該報第一任編輯[12]。1850年,它開始每日出版。

1860年,《印度時報》編輯羅伯特·奈特(Robert Knight,1825–1892)收購了該報的印度股東的權益,與競爭對手《孟買標準》(Bombay Standard)合併,並成立了印度第一家新聞社。該報後來成為《路透社》新聞服務的印度代理商。 1861年,奈特將報紙名稱更名為「印度時報」。 為爭取新聞自由而不受束縛或者恐嚇的權利,奈特經常與當地政府唱反調,並且經常與商業利益團體、文化代言人周旋,這些行動使得《印度時報》聲譽鵲起[13]。在19世紀,這家報紙公司雇用了800多名員工,在印度和歐洲擁有相當的發行量。

Remove ads

貝內特·科爾曼時期

隨後,《印度時報》所有權幾經易主,直到1892年,一位名叫托馬斯·貝內特(Thomas Jewell Bennett)的英國記者與弗蘭克·莫里斯·科爾曼(他後來在1915年「波斯」號客輪沉沒事件中溺水身亡)通過其新的股份制公司「貝內特·科爾曼」收購了該報紙。

達米亞時期

赫伯特·斯坦利·里德爵士(Sir Herbert Stanley Reed)於1907年至1924年間執掌《印度時報》,收到了以聖雄甘地為代表的印度知名人士的信件。里德在印度生活了五十年。在英國,他是印度時事專家而備受尊敬。他將齋浦爾稱作「印度的粉紅色之城」。

1946年,貝內特·科爾曼公司以2000萬印度盧比(折合美元280,00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當時著名的工業家族達米亞的製糖大亨拉姆克里希納·達米亞(Ramkrishna Dalmia),當時印度正在謀求獨立,而英國人也即將離開這裡[14]。1955年,維維安·波瑟調查委員會(Vivian Bose Commission of Inquiry)發現拉姆克里希納·達米亞於1947年通過從一家銀行和一家由他擔任董事長的保險公司轉移資金來策劃對媒體巨頭貝內特·科爾曼公司的收購。在隨後的法院案件中,拉姆克里希納·達米亞因貪污和欺詐被定罪,被判處在蒂哈爾監獄監禁兩年[2]

不過,在大多數監禁期間,拉姆克里希納·達米亞卻在醫院裡度過。刑滿釋放後,達米亞的女婿薩·撒胡·尚蒂·普拉薩德·賈殷(Sa Sahu Shanti Prasad Jain)被他託付經營貝內特·科爾曼公司,達米亞最終放棄了對該公司管理權。[2]

Remove ads

賈殷家族時期(尚蒂·普拉薩德·賈殷)

1960年代初期,《印度時報》執掌者尚蒂·普拉薩德·賈殷(Shanti Prasad Jain)因在黑市出售報紙而身陷囹圄[15] 。維維安·波瑟委員會較早的早期報告揭露了達米亞-賈殷集團的不法行為,其中包括針對尚蒂·普拉薩德·賈殷(Shanti Prasad Jain)的具體指控,印度政府對此提出了請願書,以限制和解除貝內特·科爾曼有限公司對該報的管控權。根據訴狀,法官宣判政府獲得《印度時報》控制權,結果,更換了一半董事,並任命孟買高等法院法官為該報主席。[16]

印度政府掌控時期

Thumb
1988年《印度時報》郵票
Thumb
2013年《印度時報》郵票

維維安·波瑟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達米亞-賈殷集團有嚴重不當行為後,1969年8月28日,孟買高等法院在大法官JL Nain的領導下,通過了一項臨時決議,要求解散貝內特·科爾曼公司的現有董事會,並成立一個由政府領導的新董事會。法官裁定:「在此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假設請願人就公司事務的處理方式有損公眾利益及本公司利益的指控是正確的,便可通過該決議」。[17]。根據該決議,尚蒂·普拉薩德·賈殷不再擔任董事,該公司由印度政府任命的新董事任職,但此前任職的一名速記員除外。 令人弔詭的是,法院任命沒有商業經驗的納納撒赫博·昆特(Nanasaheb Kunte)為公司董事會主席,而且他還是人民院(Lok Sabha)的反對黨成員。

賈殷家族重掌時期

1976年,在印度緊急狀態期間,印度政府將《印度時報》的所有權轉回給了阿肖克·庫馬爾·賈殷(Ashok Kumar Jain)——撒胡·尚蒂·普拉薩德·賈殷的兒子、拉姆克里希納·達米亞的孫子、薩米爾·賈殷(Samir Jain)和維尼特·賈殷(Vineet Jain)的父親。[18]

不過,賈殷家族經常陷入各種洗錢騙局,[19]1998年,印度執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以庫馬爾·賈殷涉嫌非法轉移資金(金額達125萬美元)到瑞士的一個海外帳戶為由對其進行抓捕時,庫馬爾·賈殷不得不逃離印度[20]

緊急狀態時期

1975年6月26日,在印度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第二天,《印度時報》孟買版在其訃告欄中刊登了一則題為「民主——真相的丈夫,自由的父親,信仰、希望和正義的兄弟,於6月25日死去了」的新聞[21]。這一行為是對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的21個月國家緊急狀態的批判,現在通常被廣泛地稱為 「緊急狀態」("the Emergency"),被許多人視為印度政府的全面專制時代[22]

21世紀時期

2006年底,時代集團收購了維傑亞南德出版公司(Vijayanand Printers Limited,縮寫為VPL)。VPL之前出版了兩份卡納達克語報紙《維傑·卡納塔克》和《烏沙·基蘭》以及一份英文日報《維傑時報》。當時,《維傑·卡納塔克》是卡納塔克邦報業的領導者。[23]2008年4月12日,《印度時報》推出金奈[24] ,2013年2月推出戈爾哈布爾版。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