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約翰·范安特衛普·法恩(英語:John Van Antwerp Fine Jr.;1939年—)是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密西根大學的巴爾幹與拜占庭史教授。
1939年,他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他的父親名叫老約翰·范安德衛普·法恩(John Van Antwerp Fine Sr. ;1903-1987年),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希臘歷史與古典文學教授[1]。他的母親名叫伊莉莎白·邦廷·法恩(Elizabeth Bunting Fine),也是古典學學者,在法恩小姐學校教授拉丁語與希臘語。
小約翰·法恩在哈佛大學完成了本科與研究生課程,學習拜占庭學、巴爾幹學、中世紀俄羅斯學;1968年,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69年開始在密西根大學任教。
中世紀學者、林肯大學歷史與傳統學院首席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保羅·史蒂芬森(Paul Stephenson)對他的學術成就表示高度尊重,認為他的成就可與保羅·M·班福德(Paul M. Barford)、西蒙·富蘭克林、喬納森·謝潑德等學者相比[2]。
他的學術興趣涵蓋神學、基督教會史、拜占庭學、中世紀與現代巴爾幹學,其作品已成為這些領域的經典著作,尤其是在中世紀巴爾幹半島方面(1983、1987年的兩部著作)。通過1975年的著作(2006年再版),他還改變了人們對波士尼亞教會的看法,指出它並不是異端。
2006年,他發表了一本關於中世紀至19世紀克羅埃西亞族群研究的著作,取名《當族群在巴爾幹還不重要的時候》(When Ethnicity Did Not Matter in the Balkans),對於此書,學術界有不同的評價:2008年的艾米莉·格雷布·巴利奇(Emily Greble Balić)[3]、2009年的約翰·K·考克斯(John K. Cox)[4]與詹姆斯·P·克羅卡爾(James P. Krokar)[5]都基本給予積極的評價,約翰·K·考克斯也指出了一些問題。同樣在2009年,薩格勒布大學的奈文·布達克則毀譽參半,他指出此書帶有意識形態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結論,作者沒有做好該領域的方法論準備,對非克羅埃西亞作家的作品也不熟悉,研究方法傳統、膚淺、不可靠,對待克羅埃西亞人的態度不合適[6]。
他還在波士尼亞史領域做出了貢獻,在20世紀90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期間,致力於消除公眾的誤解。1994年,他與一位學生羅伯特·J·多尼亞(Robert J. Donia)合著《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被背叛的傳統》(Bosnia and Hercegovina: A Tradition Betrayed)在英國、美國出版,1995年在塞拉耶佛被譯成波士尼亞語。戰爭期間,他曾前往被圍困的塞拉耶佛和莫斯塔爾講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