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3年孟加拉饑荒發生在英屬印度的孟加拉地區(今孟加拉國與印度西孟加拉邦)。估計有210-300萬人[註 1]死於飢餓、營養不良和饑荒期間有關的疾病。
1943年孟加拉饑荒 | |
---|---|
國家 | 英屬印度 |
地點 | 英屬印度 |
時間 | 1943年 |
總死亡 | 300萬人 |
上一次 | 1770年孟加拉饑荒 |
第一種說法是日本的糧食禁運導致糧食短缺。英國在1942年於新加坡戰役遭到日軍災難性的打擊,同年日軍開始入侵及征服英屬緬甸。緬甸當時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1940年時,整個英屬印度15%的稻米是來自於緬甸。
第二種說法是英國政府為了戰爭需求,將孟加拉生產的糧食大量運往中東及錫蘭,供應駐紮當地的軍隊,導致糧食短缺。
另一種說法是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欠收。1942年10月16日,整個孟加拉東岸及奧里薩邦被熱帶氣旋襲擊。導致稻作生產區被淹沒,最遠深及內陸40英里,導致秋收產量下降。還有一種說法是流行性的稻作傳染病導致稻米減產。然而,1943年孟加拉地區的稻米較往年並沒有明顯的減產。1941年的稻米生產量還少於1943年,但1941年卻沒有發生飢荒。這種說法是糧食短缺的謠言所造成的預期心理、人為炒作哄抬糧價、投機商人囤積稻米、加上殖民地官僚的遲緩反應及無能,導致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年份 | 稻米生產量 (百萬噸) |
---|---|
1938 | 8.474 |
1939 | 7.922 |
1940 | 8.223 |
1941 | 6.768 |
1942 | 9.296 |
1943 | 7.628 |
二戰使得缺糧情況更為嚴重,因英屬印度當局將糧食輸出給其他地方的盟軍士兵,稻米短缺使得米價上漲,而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更使情況進一步惡化。民政單位沒有介入控制米價,所以米價超過了一般人所能負擔的價格。民眾湧入城市尋找食物和就業機會,但糧食有錢也買不到,於是便造成大規模飢荒。阿馬蒂亞·森懷疑稻米短缺是由於歉收所造成。他引用官方記錄,孟加拉地區的稻米生產如右表;1943年的稻米產量雖然較低,但還是在往年生產的平均範圍內。 不論災難發生的原因為何,後續的處理是失敗的。孟加拉當局沒去阻止稻米出口,也沒盡力自印度其他地方進口糧食,或是買下投機商人屯積的存貨,來緩解飢荒。這場飢荒最後由倫敦政府進口一百萬噸穀物,降低孟加拉地區的糧食價格,才得以結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庫馬爾·森認為:在一個有機能的民主社會,不會發生這樣的飢荒。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發生了大約25次大規模飢荒。1947年印度獨立後,建立了民主政府,雖然許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線以下,但是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飢荒。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