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食肉目的一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豹科(學名:Phocidae)俗稱海豹或真海豹,是食肉目鰭足類的一科。海豹是成紡錘體型、四肢特化成鰭狀的哺乳類動物。它們頭圓頸短,沒有外耳廓,因其臉部長的像豹而得名。常見的海豹有斑海豹、港海豹、冠海豹等。
海豹在兩個半球的海洋中都有分布,除了較熱帶的僧海豹外,大多局限於極地、亞極地和溫帶氣候。貝加爾海豹是唯一一種純淡水海豹。
成年海豹的體長從環斑海豹的1.17米(3.8英尺)和45公斤(99磅)到南象海豹的5.8米(19英尺)和4,000公斤(8,800磅)不等,南象海豹是食肉目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儘管它們保留了強大的犬齒,海豹的牙齒還是少於陸生食肉目成員。部分品種甚至完全沒有臼齒。
海獅因速度和機動性而聞名,而海豹則以高效、經濟的運動方式著稱。這使得大多數海豹可以遠離陸地覓食以利用獵物資源,而海獅則依賴於靠近繁殖地的富饒的上升流區域。海豹通過身體的側向運動游泳,充分利用後鰭[1]。它們的前鰭主要用於轉向,而後鰭與骨盆連接,無法轉到身體下方用來行走。海豹比海狗和海獅更近於流線型,因此能夠更有效地長距離游泳。然而,由於無法將後鰭向下轉動,它們在陸地上顯得非常笨拙,只能依靠前鰭和腹部肌肉蠕動前進。
海豹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適應了深潛,因而可以在兩次呼吸之間長時間停留在水下。潛水時,空氣被從肺部擠出,進入不易被吸收到血液中的上呼吸道,從而幫助海豹避免減壓病。海豹的中耳還有充滿血液的竇道,會在潛水時膨脹以維持恆定的壓力[1]。
海豹比海獅更適應水生生活。它們沒有外耳、身體光滑,可縮回的乳頭、內置的睪丸和內置的陰莖鞘進一步增強了流線型[2]。它們的皮膚下有一層平滑的脂肪層。海豹能夠將血液流動引導至這層脂肪,以幫助控制體溫[3]。
已知最早的海豹化石是來自漸新世晚期或中新世早期(阿基坦期)義大利地區的戈丹氏黎明海豹[4]。其他早期海豹化石可追溯到1500萬年前中新世中期的北大西洋[4][5] 。過去,許多研究人員一直認為海豹與海獅和海象是獨立進化的;它們由獺類動物(例如棲息在歐洲淡水湖中的河川獸)進化而來。然而,最近的證據有力地表明,所有鰭足類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單系祖先,可能是與鼬科動物和熊科動物關係最密切的海熊獸[6]。
以前,人們認為僧海豹和象海豹是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開放海峽首次進入太平洋的[7],而南極海豹要麼使用了同樣的路線,要麼沿非洲西海岸南下[8]。現在,一般認為僧海豹、象海豹和南極海豹都在南半球進化,並可能是從更南的緯度擴散到它們現在的分布區域[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