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龍溪縣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龍溪縣為原中國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南朝時始置。1960年8月15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

縣名由來

龍溪縣因置縣在九龍溪邊而得名龍溪[a]

歷史沿革

南梁天監六年(507年)[b],析晉安縣地置龍溪縣(今福建汀江流域[1]九龍江北溪下游地區及濱海地[2]),屬南安郡。縣在今漳州市龍海區顏厝鎮古縣地區(​後壠村、巧山村、​庵前村、​石牌村)一帶。開皇十二年(592年),蘭水、綏安兩縣併入龍溪縣,屬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

閩州龍溪縣

大業二年(606年),改泉州閩州

建安郡、建州之龍溪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閩州為建安郡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建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苦草鎮屬建州龍溪縣[1],當時龍溪縣境如下:

武德四年(621年),建州移治建安縣(治所在今建甌地區)。

豐州、泉州、武榮州之龍溪縣

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地設立豐州,龍溪縣屬豐州。武德六年(623年),析建州閩縣為泉州並置都督府,龍溪縣屬江南道泉州都督府豐州。貞觀九年(635年),豐州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並廢都督府,龍溪縣改屬嶺南道泉州。嗣聖元年(684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在今泉州南安市豐州鎮),尋即撤銷[3],龍溪縣還隸泉州

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劃龍溪縣南境建置漳州,轄漳浦縣[4]。當時的漳州州境(漳浦縣境),於漳州置州以前之歸屬如下[2]

一、梁山蒲葵關東北(今漳浦縣大部分及龍海區少數地區):

  • 507(或540年)~685年,屬龍溪縣。
  • 716年~785年為漳州州治及漳浦縣治所在地。

二、梁山蒲葵關西南(今詔安縣、東山縣、雲霄縣及平和縣少數地區):

  • 413年~591年,屬綏安縣
  • 592年~685年,屬龍溪縣。
  • 686年~715年為漳州州治及漳浦縣治所在地。

武周聖歷二年(699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復置武榮州[5]。聖歷三年(700年),州廢,三縣還泉州。久視元年(700年),又以三縣置武榮州。

Remove ads

泉州龍溪縣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為泉州。開元四年(716年),遷漳州州治及漳浦縣治(今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於李澳川(今漳浦縣綏安鎮)。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析泉州龍溪縣苦草鎮為新羅、長汀兩縣,與建州黃連縣,建置汀州,轄新羅、長汀、黃連三縣[1]。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漳浦縣地置懷恩縣,漳州轄兩縣[4]

漳州、漳浦郡之龍溪縣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併懷恩縣入漳浦縣,又割泉州龍溪縣來屬漳州,漳州仍轄兩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漳州漳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漳浦郡漳州。乾元二年(759年),因漳浦發生大瘟疫,將漳州州治從漳浦縣李澳川遷至龍溪古縣治(龍海區顏厝鎮古縣地區)。興元二年(785年春)九龍溪大水,潰堤,溪水改道,致使龍溪城通往九龍江的河道堵塞,水路不通,大船不能進入龍溪城。無奈,漳州刺史柳少安再請遷治永寧鄉唐化里,福建觀察使盧惎錄奏。貞元元年(785年冬)十一月十六日,敕從之(唐德宗李适准奏)。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和龍溪縣治一同遷入永寧鄉唐化里登高山(芝山)下之桂林村(現今薌城區通北街道芝山東側的南坑街道桂林二十九街(馬道底)一帶),古縣做為龍溪縣城246年和漳州主城27年後,遂成為漳州城南門郊外地區。

清代康熙漳浦縣志云:「浦始建邑,方域甚廣。東至于海,西至新羅,南至潮陽,北至龍溪。」[6]唐代欲與轄有永定南部、南靖西部一帶的新羅縣接壤,則漳浦縣必定轄有平和縣西部屬韓江流域之九峰鎮秀峰鄉崎嶺鄉長樂鄉蘆溪鎮以及永定區湖山鄉等地。又明代正德漳州府志指出,宋代龍溪縣西部之龍泉鄉,轄有蘆溪里(蘆溪鎮、湖山鄉)、河頭里(九峰鎮)、敦教里(崎嶺鄉)[7][8]。以此判定,今平和縣永定區部分鄉鎮最晚於宋代由漳浦縣劃歸龍溪縣,成為後世清寧里之西部轄境。

Remove ads

漳州路龍溪縣

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升為漳州路至治二年(1322年),析龍溪、龍巖漳浦交界地置南勝縣。元代南勝縣境相當於清代南靖縣及平和縣全境,於南勝置縣以前之歸屬如下[8]

一、清代南靖縣:今南靖縣大部分及平和縣薌城區龍海區漳浦縣部分地區

  • 十二總屬龍巖縣:南坑總、施洋總、長窖總、梅壠總、龜洋總、吳宅總、和溪總、金山上總、金山下總、涌口總、硿口總、南坪總。
  • 十五總屬龍溪縣:竹員總、中埔總、東門外總、北門外總、橋南總、雁塔總、五峰總、華源總、水流下葛總、浮山總、徑口程溪總、湖山總、草坂總、馬坪內外中總、大坪總。
  • 一總屬漳浦縣:車田總(居仁里第一圖車田總十五保)。

二、清代平和縣:今平和縣大部分及南靖縣、永定區雲霄縣漳浦縣部分地區

  • 清寧里屬龍溪縣。
  • 新安里屬漳浦縣。

漳州府龍溪縣

明朝時升格為漳州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龍溪縣一都至九都和二十八都五圖以及漳浦縣二十三都九圖,設置海澄縣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龍溪古縣城因鄭成功(古縣大戰)兵敗退守海澄導致龍溪古城被清兵焚毀。乾隆八年(1743年),龍溪縣石碼鎮升為石碼廳。

西路道龍溪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龍溪縣屬西路道[9]

汀漳道龍溪縣

民國3年(1914年)6月,西路道改名汀漳道[9]

福建省龍溪縣

民國14年(1925年),廢道,各縣直接隸屬福建省[9]

民國17年(1928年),析龍溪縣二十五都的浦西、桃源、歸德、迎富、升平、龍嶺、宜招、華豐、珍山、大深、蓬萊大坑及二十三四都的銀塘、沙建、寨坂共14保,設置華安縣

龍汀省龍溪縣

民國22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聯合國民黨內反蔣勢力發動閩變並成立中華共和國。12月13日,福建劃分為閩海省延建省興泉省龍汀省及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龍溪縣屬龍汀省[9]。民國23年(1932)1月20日,閩變失敗,全部政區解體,恢復一個福建省。

行政督察區龍溪縣

民國23年7月,福建省64縣重新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龍溪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10月至民國25年,福建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及1個市(廈門市),龍溪屬第五行政督察區[9]。民國25年7月,析龍溪縣設立石碼特種區。民國27年1月,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移駐龍溪。民國27年8月,石碼特種區改為普通區併入龍溪縣。

1949年9月19日,接管龍溪縣城(舊漳州府城),龍溪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治。同年9月26日,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龍溪重屬第六行政督察區[9]

更多資訊 地區, 時間 ...

漳州專區龍溪縣

1950年1月1日,第六專區改稱漳州專區[11]

龍溪地區龍溪縣

1950年9月14日,漳州行政督察區改為龍溪地區[11],成立龍溪地區專員公署,轄10縣。1951年6月,龍溪縣城關區(共兩個區)析出設立漳州市(縣級)。1954年,原屬華安縣的大深(洛洋、陳阪)、嶺頭、半嶺、大樟、涵口、大杞、小杞等8個自然村(清代屬龍溪縣二十五都)劃屬漳平縣。

龍溪專區龍溪縣

1955年3月,龍溪地區改稱龍溪專區[11]。1957年3月,同安縣灌口區的金山、錦宅兩鄉劃歸龍溪縣[12]。1957年9月5日,華安縣迎新、迎富以及蓬萊地區(清代屬龍溪縣二十五都)劃屬南靖縣[13]

龍溪專區龍海縣

1960年8月15日,龍溪縣和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9],駐石碼鎮

行政區劃

清代

清代龍溪縣城(漳州府城)內區域位於現今薌城區通北街道南坑街道東鋪頭街道以及西橋街道等地,城牆以外轄有三廂十都[14],位置如下:

職官

清朝

更多資訊 姓名, 籍貫 ...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