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鹬科杓鹬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黦鷸(學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又名紅腰杓鷸,屬於鷸科杓鷸屬鳥類,是體型最大的鷸,且喙部與大杓鷸並列為鷸科中最長者[3]。
黦鷸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
科: | 鷸科 Scolopacidae |
屬: | 杓鷸屬 Numenius |
種: | 黦鷸 N. madagascariensis
|
二名法 |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Linnaeus, 1766)
| |
異名 | |
Scolopax madagascariensis Linnaeus, 1766 |
黦鷸是一種大型的涉禽,外觀上與長嘴杓鷸最為相似,但稍大一些。牠主要呈棕色,與其他杓鷸的區別在於其單一、無圖案的棕色翼下覆羽。牠不僅是最大的杓鷸,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鷸科鳥類,體長達到60—66 cm(24—26英寸),翼展110 cm(43英寸)。[4]據報導,其體重為565—1,150 g(1.246—2.535磅),這可能與大杓鷸相當。[5]極長的喙長達12.8—20.1 cm(5.0—7.9英寸),與其近親長嘴杓鷸的喙長度相當,是鷸科鳥類中喙最長的之一。[4]
1760年,法國動物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基於一個標本在他的Ornithologie中包含了黦鷸的描述。牠使用了法語名稱Le courly de Madagascar和拉丁語名稱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6]雖然布里松創造了拉丁語名稱,但這些名稱不符合二名法,因此不被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承認。[7]1766年,瑞典自然學家卡爾·林奈在更新他的自然系統(自然系統第12版)時,增加了240種布里松先前描述的物種。[7]其中之一是黦鷸,他為此創造了二名法名稱Scolopax madagascariensis。[8]
黦鷸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西側與澳洲大陸沿岸,種名「madagascariensis」(馬達加斯加)為誤記,且黦鷸並不分布於非洲,實指的是模式產地印尼望加錫(Macassar)[9]。
其種加詞「madagascariensis」意為「馬達加斯加的」。
黦鷸在亞洲東北部繁殖,包括西伯利亞到堪察加半島以及蒙古。牠的繁殖棲地由沼澤和湖岸組成。大多數個體在非繁殖季節會前往澳大利亞沿海地區,一部分會前往南韓、泰國、菲律賓和紐西蘭,在這些地方牠們停留在河口、海灘和鹽沼。在遷徙期間,黦鷸通常會在黃海的泥灘上停留。
牠使用其長而向下彎曲的喙在泥中探尋無脊椎動物。牠可能會單獨覓食,但通常會成群結隊地遷徙或棲息。牠的叫聲是一種尖銳、清晰的哨音,cuuue-reee,經常重複。
在繁殖地,黦鷸主要食用昆蟲,如甲蟲和蒼蠅的幼蟲以及端足類動物。在遷徙期間,牠也會食用漿果。在非繁殖季節,牠以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偏好螃蟹和小型軟體動物,但也會捕食其他甲殼類和多毛類動物。[2]
截至2006年,全球估計有38,000隻個體。原先被IUCN列為「無危」物種,但後來發現其比先前認為的更為稀有,因此在2010年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其狀況被提升為「易危」。[2]
在澳大利亞,根據《1999年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其狀況被列為「極危」。[10]
牠的數量減少與中國、北韓和南韓沿黃海沿岸的大規模潮間帶填海工程有關[11],這些工程導致了超過65%的泥灘消失[12],這些地方是黦鷸的停留地。[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