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背白腹穴鳥(學名:Pseudobulweria rostrata),又名鈎嘴圓尾鸌,為鸌科一種中等大小、深棕色和白色的海鳥,分布於整個太平洋

Quick Facts 黑背白腹穴鳥, 保護狀況 ...
黑背白腹穴鳥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鸌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鸌科 Procellariidae
屬: 擬燕鸌屬 Pseudobulweria
種:
黑背白腹穴鳥 P. rostrata
二名法
Pseudobulweria rostrata
(提夏安·皮爾英語Titian Peale, 1848)[3]
Thumb
Close

舊屬圓尾鸌屬[3],今屬擬燕鸌屬[2]。該物種包括兩個亞種:P. r. rostrata 繁殖於西中部太平洋P. r. trouessarti 繁殖於熱帶和亞熱帶太平洋[1][4]黑背白腹穴鳥屬於鸌科,是擬燕鸌屬(Pseudobulweria)屬中研究最多的成員,該屬包括三種極度瀕危的物種。[5] 同樣,黑背白腹穴鳥在201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物種[1] 威脅包括引入的老鼠、野貓、豬、狗、鎳礦開採和光污染。[6][7][1]

分類

1848年,皮爾大溪地收集並描述了該物種的第一個標本。1917年,黑背白腹穴鳥被分為兩個亞種:rostratatrouessarti,由於trouessarti的喙更為粗壯。[8] 兩者不僅在生理上有差異,還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P. r. rostrata, 指名亞種繁殖於西中部太平洋,而P. r. trouessarti 繁殖於熱帶和亞熱帶太平洋。起初被歸類為圓尾鸌屬(Pterodroma),後來的基因研究顯示該鳥類實際上屬於擬燕鸌屬(Pseudobulweria)屬。此外,這項研究通過分析系統發育歷史顯示出黑圓尾鸌Pseudobulweria aterrima)和黑背白腹穴鳥(Pseudobulweria aterrima)之間的物種區分。[9] 確實,該屬包括黑背白腹穴鳥、貝氏圓尾鸌Pseudobulweria becki)、斐濟圓尾鸌(Pseudobulweria macgillivrayi)、黑圓尾鸌(Pseudobulweria aterrima)和現已滅絕的大聖赫勒拿島海燕Pterodromarupinarum)。類似於基因分析前的黑圓尾鸌,由於缺乏研究標本,某些科學家目前認為貝氏圓尾鸌是黑背白腹穴鳥的一個成員。[10]

描述

成年黑背白腹穴鳥體重在315至506克之間[11],翼展平均為104.5厘米長[12],總長度在38至42厘米之間。[12] 該物種的特徵是其楔形尾巴、長翅膀和脖子、小頭、黑色、粗壯而球狀的喙、深棕色眼睛以及深色的細長身體和白色的腹部。此外,成年個體大多是深棕色,頭部較暗,臀部較淺。它們的翅膀下部有一條隱約可見的白線,飛羽顏色較淡。幼鳥的羽毛與成鳥相似,雌鳥通常體型較小。[6]

Thumb
昆士蘭州黃金海岸拍攝的黑背白腹穴鳥

在遠距離觀察時,該物種可能很難與其他重疊分佈的海燕區分。最大的區別通常在於黑背白腹穴鳥較窄的翅膀,飛行時完全垂直於身體並且筆直,更像信天翁。而白腹圓尾鸌Pterodroma alba)是一種相似但較小的圓尾鸌,飛行時翅膀向前彎曲。在較近距離觀察時,黑背白腹穴鳥與白腹圓尾鸌的區別在於後者較大的喙、翅膀下部缺乏白線和較淺的尾巴。[13] 此外,有時會把大西洋圓尾鸌Pterodroma incerta)誤認為黑背白腹穴鳥,因為它們有相似的白色腹部。然而,大西洋海燕可以通過其棕色尾部下部、眼睛周圍的黑色斑塊和單一的翅膀下部區分。[6]

分佈和棲地

儘管名為黑背白腹穴鳥,但其分佈於整個太平洋。如前所述,亞種在海洋的不同區域繁殖:

Thumb
見於黃金海岸東南部的本物種

其非繁殖區分佈地包括澳大利亞關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然而,流浪個體已在中美洲亞洲大洋洲的各地被發現,如下所示。[1]

流浪個體曾在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南部領地瓜地馬拉印度尼西亞日本台灣島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諾魯夏威夷尼加拉瓜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薩摩亞托克勞湯加吐瓦魯美國邊遠小島瓦利斯和富圖納被發現。[1][3]

黑背白腹穴鳥需要陸地和海洋系統,通常在淺水和海洋棲地以及灌木地森林棲地中發現。在海洋棲地方面,它們偏好水錶溫度高於25°C的水域。[6] 因此,聖嬰現象可能會影響它們在東太平洋水域的豐度。[15]

行為

繁殖

黑背白腹穴鳥在築巢時會在高海拔的山區或森林中產卵,這解釋了它們在繁殖時偏好火山島的行為。雖然黑背白腹穴鳥全年繁殖,但產卵高峰期在3月至7月之間,大多數新生雛鳥在7月至9月之間開始飛行。[16] 一般來說,寬鬆的繁殖季節與3月至10月期間相關。[11]新喀里多尼亞P. r. trouessarti 在海拔高達500米的裂縫和洞穴中築巢。在其他地區,該物種可能在高達1900米的高度築巢。[16] 總體而言,有關擬燕鸌屬(Pseudobulweria)的繁殖生物學資料稀缺,尚未收集到孵化或育雛的數據。[17]

飲食

黑背白腹穴鳥的飲食幾乎不為人知,雖然有一些觀察到的進食記錄存在。這些記錄描述了鳥類在水面上捕獲獵物而不是潛水。例如,它們被發現捕食海黽,並與其他海鳥領航鯨有進食關係。分析它們的胃內容物顯示其消化了深海遠洋魚類頭足類動物底棲遠洋魚類,如海洋斧頭魚(Sternoptychidae科)、黑刃蛇鯖Gempylus serpens),)和大西洋叉尾帶魚Lepidopus caudatus)。由於這些海燕不潛水,胃中出現深海魚類表明其具有清道夫行為,或在夜間捕獲垂直遷徙的物種。[18]

發聲

飛行或在繁殖地時,P. r. rostrata 使用一系列長哨聲進行複雜的叫聲,結尾帶有咕嚕聲。[11] 具體在美屬薩摩亞P. r. rostrata 的叫聲被描述為由7部分組成的地面叫聲,飛行時發出濃縮版本。開頭的"ti-ti"叫聲是一系列的斷奏音,在20種其他圓尾鸌中也有觀察到。此外,當亞種在黑暗或霧中接近聚落時,研究人員認為其可能使用回聲定位方法。[19] 另一方面,飛行時,P. r. trouessarti 發出上揚哨聲,地面時通常發出由打嗝、哨聲、呻吟、停頓和泛音組成的咩叫聲。[20] 一般來說,叫聲段落的許多變化被觀察到,可能顯示性別、情感和個體特徵。[19]

保護

種群趨勢

擬燕鸌屬(Pseudobulweria) 是最瀕危的海鳥屬,斐濟圓尾鸌貝氏圓尾鸌黑圓尾鸌均為極度瀕危物種。[19] 確實,黑背白腹穴鳥在201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物種。[1] 大多數種群趨勢在斐濟美屬薩摩亞庫克群島中未知。然而,繁殖種群在馬克薩斯群島大溪地茉莉亞島有減少趨勢,分別為<500對、<1,000對和<數千對。[6] 總體而言,該物種估計有10,000至19,999個成熟個體,總個體數量為20,000至30,000個。根據海洋調查,1988-1990和1998-2000年間估算東熱帶太平洋個體數量減少了35%。[1]

威脅

P. r. rostrata 種群的威脅包括野貓Felis catus))和引入的老鼠Rattus spp.)。[1] 雖然需要控制掠食者,但山區道路的發展增加了掠食者對黑背白腹穴鳥繁殖地的干擾。[16][21] 這包括自然掠食者沼澤鷂Circus approximans)。[16] 同樣地,P. r. trouessarti亞種受到野豬Sus scrofa)、Canis familiaris))、鎳礦開採的威脅。[6] 更具體地說,狗和豬被發現會把海燕從巢穴中挖出,而礦業會導致有害物質的攝入,降低繁殖成功率。此外,在新喀里多尼亞法屬玻里尼西亞沿海光污染會導致幼鳥死亡。[7] 此外,黑背白腹穴鳥與長尾水薙鳥Ardenna pacifica)之間的關係是研究者關注的話題,因為記錄到激烈的洞穴競爭。[10]

保護行動

目前,KNS礦業公司計劃減少在新喀里多尼亞科尼安博山脈的開採。在那裡,Caledonienne鳥類學會(SCO)正在開展收集並釋放因光污染而迷失的個體活動。由於種群趨勢仍主要未知,普查和監測將繼續,以進一步了解該物種的保護需求。[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