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梅興(1897年7月21日—1937年8月14日),字敬中,廣東平遠縣東石鎮坳上村人。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第88師第264旅少將旅長,中國抗日戰場第一個陣亡的高級將領,後被追授陸軍中將。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徐向前元帥、陳賡大將是同窗,與中華民國國軍杜聿明、黃維、宋希濂、孫元良等著名將領關係甚密。[1] 黃梅興自幼家境貧寒,靠租種土地和挑擔度日,後考入縣立平遠中學初中部就讀,因貧輟學,任小學教員。1921年辭職赴廣州就讀憲兵學校,畢業後加入粵軍第一師,開始戎馬生涯。
黃梅興早年家境貧寒,十歲才入學讀書。1907年秋考入縣立平遠中學初中部就讀,兩年後因家境輟學,擔任村中小學的教員。
1921年,辭職赴廣州就讀憲兵學校,畢業後加入粵軍第一師,擔任廣東憲兵司令部第一隊司務長,廣東討賊軍第一師第三團上士。
1924年5月,粵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鄧演達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如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後任黃埔軍校教導團第一營副連長、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第二師六團副營長。
1925年參加第一次東征,黃梅興屬黃埔軍校學生軍教導團,任建國粵軍二軍薛岳團部見習排長,在揭西棉湖戰役中,因作勇敢升任連長。 1925年10月上旬,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 黃梅興在興寧合水戰役再次立功,即提拔為第十四師第四十團第三營營長。東徵結束駐防梅縣,並與家中的童養媳賴伴梅結婚。後任黃埔軍校第六期大隊長。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江西樂化車站,黃梅興與孫傳芳部孟昭月部作戰時身負槍傷,入院治療。傷愈後奉命招募新兵。
1928年春,任第四軍教導第一師政治部主任,隨軍北伐。後任總司令部徵募處第二區主任,駐蘇皖邊境徵募。當年10月調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七期學生中隊長。
1930年春;升任國軍陸軍第45師266團團長,駐蘇屬實應、淮陰;皖屬泗陽、宿遷二帶。當年9月,任國民政府警衛旅第6團長。
1931年1月,黃梅興任陸軍88師264旅528團團長。後在上海的 「一·二八」之役中,率部配合蔡廷鍇所部十九路軍、黃長治部第五軍作戰,以功擢升為264旅旅長,駐防鄂西。
1933年11月,率部入閩,後轉贛圍剿蘇區。1935年至1936年間,在皖南和川東一代駐防,後調回南京訓練。
盧溝橋事變後,黃梅興奉令移駐淞滬地區,並在隨後參與廬山會議。
1937年8月11日, 黃梅興部由鎮江開往上海江灣大場一帶駐防,以御日軍侵襲。
8月13日淞滬會戰伊始,日軍從天通庵、橫浜橋跨越淞滬鐵路衝到寶山路口,被264旅擊退。黃梅興部在隨後的反擊中連續破日軍十餘個碉堡。次日下午6時,進攻愛國女校日軍堡壘時,黃梅興在八字橋附近被日軍迫擊炮彈擊中殉國,時年40歲 一同殉國的還有旅部參謀主任鄧洸中校及通訊排官兵30餘人。[2]
黃梅興殉國後,上海各界深表哀悼。國民政府在南京的中國殯儀館設靈堂悼念。
蔣介石慰勉其遺孀,並派人安頓其家人生活。國民政府追授黃梅興陸軍中將。其遺體由夫人賴伴梅、兒子黃崇武護送至南京雨花台落葬。夫人親寫輓聯:「馬革裹屍還,是男兒得意收場;可憐母歿半年,瞑目尚多身後事。鵑聲啼血盡,痛夫子抬魂不返;最苦孤生匝月,傷心猶剩未亡人」。[3]
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大會上高度評價黃梅興、姚子青等抗日烈士「全國人民崇高偉大的模範」。[4]
1939年,黃梅興入祀縣城忠烈祠。
1944年,為示紀念,其家鄉東石開辦「平遠縣立梅興初級農業學校」。1947年,與子青學校合併為「廣東省立梅青學校」。
1957年,平遠縣人民政府新建烈士陵園。民政部追認黃梅興為革命烈士。
1985年,中央軍委副主席、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徐向前元帥發表《談發揚黃埔精神》講話,高度評價黃梅興等在抗日戰爭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
1985年6月,平遠縣把城鎮中學更名為「梅青中學」。[5]
2004年8月12日,上海紀念「八·一三」淞滬會戰67周年,黃梅興將軍的塑像被安放在上海奉賢海濱的「人文之林」海上名人紀念園。 [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