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麗鳥屬(學名:Bellulornis,意為「美麗的鳥」,也譯為美麗鳥)是生活於白堊紀早期的原始今鳥類,已知的唯一化石是來自中國遼寧建昌的正模標本(編號 IVPP V17970),叉骨以上部位完全缺失,但保存下來的部分相當完好,呈現振翅起舞的姿態,因而得名。麗鳥的化石發現於九佛堂組地層,是熱河生物群後期的鳥類之一,正模標本叉骨至尾綜骨末端的局部體長約 16 公分,初級飛羽最長約 30 公分,顯示其可能為中等體型的鳥類,和其他今鳥形類的基幹成員相比則屬大型。模式種為直爪麗鳥(B. rectusunguis),種名係指正模標本前肢近乎筆直的指爪[2]。
麗鳥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早期,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翼類 Avialae |
演化支: | 真鳥類 Euornithes |
演化支: | 今鳥型類 Ornithuromorpha |
屬: | †麗鳥屬 Bellulornis Wang et al., 2016 |
模式種 | |
直爪麗鳥 Bellulornis rectusunguis Wang, Zhou & Zhou, 2016
| |
異名 | |
Bellulia Wang et al., 2016[1] |
麗鳥粗壯的V形叉骨具有相當短的叉骨突(hypocleidium),這個特徵在其他基幹今鳥類中,僅見於可能為麗鳥姐妹群的近親叉尾鳥。此外麗鳥的胸骨較短,小翼掌骨不具伸肌突(extensor process of alular metacarpal),第二至第四蹠骨近端在同一平面上,這些都是相對原始的解剖特徵。另外,在正模標本體內有十餘顆大小不一的胃石,鑑於胃石常被認為是植食性動物的指標,麗鳥很可能也以植物為食[2]。而此推論亦或可適用於其他具有胃石的基幹今鳥類,如古喙鳥(Archaeorhynchus)和丁氏鳥(Dingavis)[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