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面龍屬學名Ornithopsi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中型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鳥面龍曾被認為是畸形龍異名,而畸形龍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但有研究認為這兩者並不是相同動物。雖然鳥面龍的一些物種被認為是其他屬的異名,但是鳥面龍的模式種卻有可能是有效種。

Quick Facts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
鳥面龍屬
化石時期:125 Ma
Thumb
赫克氏鳥面龍的化石
無效狀況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演化支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演化支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演化支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演化支 巨龍形類 Titanosauriformes
屬: 鳥面龍屬 Ornithopsis
Seeley, 1870
模式種
赫克氏鳥面龍
Ornithopsis hulkei

Seeley, 1870
異名
  • 溝椎龍 Bothriospondylus magnus
    Owen, 1875
  • 軟骨龍 Chondrosteosaurus magnus
    (Owen, 1875) Owen, 1876
Close

發現與命名

模式種赫克氏鳥面龍O. hulkei)是由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70年敘述、命名的。化石是從英格蘭發現的兩節背椎,編號BMNH R2239標本發現於東薩塞克斯郡,編號BMNH R28632標本發現於威特島。這些地區屬於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貝里亞階。屬名意為「鳥類的面孔」,因為哈利·絲萊當時認為這些化石是翼龍類演化到現代鳥類的遺失連結;種名則是以古生物學家約翰·赫克(John Whitaker Hulke)為名[1]

Thumb
鳥面龍的選模標本背椎

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反對這個分類,他本身是堅定的創造論信徒,不相信當時的演化論,他也是哈利·絲萊的長期對手。早在1841年,歐文將編號BMNH R2239背椎視為禽龍方骨;在1871年,歐文進一將這個背椎建立為溝椎龍的一個種(Bothriospondylus magnus)。同年,歐文將編號BMNH R28632背椎建立為溝椎龍的另一個種(B. elongatus)。

這兩塊背椎被歸類於不同種之後,分別被重新歸類到其他屬。在1876年,理查·歐文將編號BMNH R2239標本改歸類為新建立軟骨龍的一個種[2][3]。之後在1889年,理察·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這個標本編入於赫克氏畸形龍;萊德克在四年後再度改歸類於Hoplosaurus(現名Oplosaurus)的一個種。在2005年,塞巴斯蒂安·阿派斯特圭(Sebastian Apesteguia)將這個種改歸類到優腔龍

另一個編號BMNH R28632標本,被約翰·赫克在1882年編入於鳥面龍的新種,優腔鳥面龍(O. eucamerotus);約翰·赫克是根據另一個標本(編號BMNH R97)[4]。在1995年,William Blows將這個標本選為赫克氏鳥面龍的選模標本;他同時發現,畸形龍的正模標本只有肱骨,可鑑定特徵太少,將相關物種改歸類於鳥面龍。Blows並排除編號BMNH R2239屬於鳥面龍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提出優腔鳥面龍不屬於鳥面龍,而將其改歸類於腕龍科的分類不明屬[5]

在1887年,約翰·赫克將一個部分骨盆建立為第三個種,利氏鳥面龍(O. leedsi)。化石是一個部分骨盆(編號BMNH R1984-1988),是由Alfred Nicholson Leeds發現於劍橋郡彼得伯勒[6]。一些脊椎標本(編號BMNH R1894)常被認為與綜模標本有關聯、相同個體,近年被發現是個不同個體[7]。之後,這個種被先後改歸類於鯨龍似鯨龍;以現今的角度來看,這兩次分類都有爭議。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屬的種,曾被改歸類於鳥面龍。在1888年,理察·萊德克將曼氏公平龍I. manseli)、肱冠鯨龍C. humerocristatus)都改歸類為鳥面龍的種。在192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溝椎龍的模式種(B. suffossus)、格氏似鯨龍C. greppini)都改歸類於鳥面龍的種。在1929年,馮·休尼將康氏畸形龍P. conybearei)改歸類於鳥面龍;但康氏畸形龍是畸形龍的模式種,這將造成畸形龍的有效性問題。這些名稱目前都是不確學名(Nomen vanum)。

赫克氏鳥面龍的選模標本曾遭到嚴重侵蝕,只剩下椎體,缺乏神經棘。這兩個背椎高而狹窄,兩側有隆脊,內部有大型側腔。背椎屬於後凹型脊椎,長度的2/3處有三角形的深凹處。研究人員根據這些特徵,認為鳥面龍屬於巨龍形類,可能屬於腕龍科

物種

根據保羅·厄普丘奇(Paul Upchurch)在2004年的研究,鳥面龍目前的有效種,只剩下模式種赫克氏鳥面龍。第二個可能種是利氏鳥面龍(O. leedsi),但是被認為是疑名,目前是巨龍形類的分類不明種[8]。其他曾被編入鳥面龍的物種,目前都被重新歸類在其他屬中。

  • 赫克氏鳥面龍(O. hulkei):疑名,由哈利·絲萊在1870年建立,曾為赫克氏畸形龍Pelorosaurus hulkei)、大溝椎龍Bothriospondylus magnus)、大軟骨龍Chondrosteosaurus magnus)。
  • 優腔鳥面龍(O. eucamerotus):疑名,最初由約翰·赫克(John Hulke)在1882年建立,現更名為優腔龍
  • 康氏鳥面龍(O. conybearei):疑名,曾為康氏鯨龍Cetiosaurus conybeari),現為康氏畸形龍P. conybearei)。
  • 格氏鳥面龍(O. greppini):曾為格氏公平龍Ischyrosaurus greppini),現為格氏似阿曼茲龍Amanzia greppini)。
  • 肱冠鳥面龍(O. humerocristatus):疑名,現為肱冠畸形龍(P. humerocristatus)。
  • 利氏鳥面龍(O. leedsi):可能是腕龍科下的一個新屬。
  • 曼氏鳥面龍(O. manseli):疑名,曾為曼氏畸形龍(P. manseli),現為曼氏公平龍(I. manseli)。
  • O. suffossa:現為溝椎龍的B. suffossus

譯名

另一屬發現於蒙古的恐龍也被翻譯成鳥面龍Shuvuuia),容易造成混亂。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