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鴨嘴獸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少有的卵生哺乳類動物,用肺部呼吸,棲息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是原獸亞綱單孔目鴨嘴獸科鴨嘴獸屬Ornithorhynchus)的唯一一種動物。當鴨嘴獸的標本初次被送到博物館時,奇怪的外觀使當時歐洲的生物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類設計出來捉弄人的物種。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此外也是少數擁有電磁感應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的獨特性使牠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快速預覽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
鴨嘴獸
化石時期:9–0 Ma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單孔目 Monotremata
科: 鴨嘴獸科 Ornithorhynchidae
屬: 鴨嘴獸屬 Ornithorhynchus
Blumenbach, 1800
種:
鴨嘴獸 O. anatinus
二名法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Shaw, 1799)
Thumb
鴨嘴獸分佈範圍(紅色:原生地;黃色:引入地)
關閉

鴨嘴獸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常作為全國性活動的吉祥物。直到20世紀初,牠們仍因為人類對動物毛皮的需求而被獵殺。雖然圈養計劃失敗及鴨嘴獸易受環境污染影響,但是在人工保護下,牠們目前還未走向滅絕。

命名

1798年新南威爾斯總督約翰·亨特將鴨嘴獸的皮毛和素描寄回英國之後,歐洲人才首次認識到鴨嘴獸的存在[2]。但當時英國科學家認為這只是一個惡作劇[3],雖然動物學家喬治·肖於1799年在《Naturalist's Miscellany》中正式描述了鴨嘴獸,但他本人也有所懷疑[4]羅伯特·諾克斯認為這些皮毛不過是亞洲動物標本剝製師的作品[3],其「鴨嘴」可能是後來縫上去的,而毛皮本身則來自海狸一類的動物,喬治·肖還特意檢查過毛皮上是否有縫線[5]

其英語俗名「platypus」來自古希臘語πλατύπους(拉丁轉寫為platupous),意思是「平足的」[6],詞根為πλατύςplatus,即「扁平的、寬的」)[7]πούςpous,腳)[8][9]。肖最初給它定的學名是Platypus anatinus。但是後因屬名「Platypus」已被長小蠹屬佔用[10],於是1800年德國人類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改之為Ornithorhynchus paradoxus[11],最終按命名先到先得的原則更為Ornithorhynchus anatinus[10]。屬名來自古希臘語ορνιθόρυγχοςornithorhynkhos),意思是「鳥嘴」,而種加詞則來自拉丁語,意思是「鴨子一樣」。

Remove ads

形態

長成的鴨嘴獸體體重0.7—2.4公斤(1.5—5.3英磅)。雄鴨嘴獸比雌性大,雄性體長平均50公分(20英寸),而雌性則為 43公分(17英寸),不同地區間體型差異也有較大變化[12]。其體溫在32 °C(90 °F)左右[13][14][15]。由於沒有明顯的奶頭,剛孵化的鴨嘴獸須尋找母獸腹部泌乳孔吸吮乳汁維生。與袋獾一樣,其粗大的尾巴可用來存儲脂肪[16]。約4個月哺乳期後獨立生活,2歲半為成年。

習性

Thumb
一隻浮在水中的鴨嘴獸

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為獨居生活。它們棲息於河川,以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活動,最長可在水下待40秒,每次換氣需要10至20秒[17][18],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鴨嘴獸是夜行性動物[19][20],也是肉食性動物,通常在清晨和黃昏時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動物,每日攝入食物占體重的20%[17]。而其每天的睡眠時間長達14小時[21]

飼養的鴨嘴獸壽命可達17年,野生的一般最多11年。其天敵包括水鼠巨蜥等,而在澳州北部則受鱷魚的威脅[22]。1845年引入澳洲大陸的紅狐對其種群數量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12]

毒液

雌性和雄性鴨嘴獸的踝部都有尖刺,只有雄性的可以從踝部腺體分泌毒液、由毒刺排出以自衛[23][24][25][26]。其毒素對小型動物(如狗等)來說是致命的。雖然對人類來說並非如此,但仍然會造成劇烈疼痛使人喪失行動能力[26][27]。被其扎傷後,傷處先是迅速產生水腫,然後擴散到其他部位。治癒之後仍然會導致患者痛覺過敏達數日乃至數月之久[28][29]

電磁感應

除去海豚之外,單孔目動物是唯一擁有電磁感應能力的哺乳動物[30],它們能夠通過感應獵物的電場來探測其位置。而鴨嘴獸的電磁感應能力又是所有單孔目動物中最靈敏的[31][32]。其電感受器機械性刺激感受器位於嘴部[33][34]。鴨嘴獸在潛水時會閉上眼睛和鼻子,耳朵也聽不到聲音,而完全依靠電磁感應來捕食[32][35]

繁殖

Thumb
鴨嘴獸的巢和卵
Thumb
鑽出巢穴的鴨嘴獸

1884年威廉·海·考德威爾和150名澳大利亞原住民組成的團隊找到了幾枚鴨嘴獸的卵之後,歐洲人才確定鴨嘴獸居然是一種卵生的哺乳動物。[10][26]

鴨嘴獸在每年六月至十月間繁殖,具體時間在不同地區有差異[22]。鴨嘴獸的族群採用一夫多妻制[36],雌獸兩歲達到性成熟,但也有九歲大還沒有產卵的雌獸。[36]

鴨嘴獸在沒有交配前只會給自己挖一個較淺的水邊巢穴,交配後雌獸會擴大自己的巢穴(長可達20公尺(66英尺)),並在入口處添加障礙物以阻擋獵食者[37],巢內則會鋪上柔軟的葉子。雄獸不負責照料後代。[5]

雌獸有兩個卵巢,但只有左卵巢有用[19]。一次最多產三枚卵(通常為兩枚),卵略呈橢圓形,直徑11公釐(0.43英寸)[38]。卵在卵巢內待28天,孵化只需要10天。[39]

剛出生的鴨嘴獸眼睛看不見東西,僅靠母乳為生。鴨嘴獸雖然有乳腺,但是沒有乳頭,其母乳是通過皮膚上的毛孔流出的,小鴨嘴獸會舔食積聚在母獸腹部的乳汁[5][22]。哺乳期為三至四個月。孵化期和哺乳期間,母獸會短暫外出覓食,離開前用土塊擋住巢穴入口以保護幼獸[40]。哺乳期過後幼獸才會外出[22]

Remove ads

演化

鴨嘴獸

針鼴

胎生

有袋類

真獸亞綱

鴨嘴獸和其他哺乳動物的演化關係[41],它與針鼴在4800萬至1900萬年前分開演化。[42]

最古老的鴨嘴獸的化石發現於10萬年前的第四紀地層。一些科學家認為Teinolophos硬齒鴨嘴獸是鴨嘴獸的祖先[43],但是實際上其演化是相對獨立的[44]

Thumb
鴨嘴獸的骨骼

2004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鴨嘴獸擁有十條性染色體(大多數哺乳動物只有XY兩條)[45]。與鳥類[46]、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有相似之處[47][48]。它沒有性別決定基因SRY,其性別由AMH基因決定[49][50]

文化

Thumb
1890年製作的一件鴨嘴獸皮披肩,現藏於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澳大利亞原住民傳說中,鴨嘴獸是鴨子和水鼠生下的後代[51]:57–60。傳說陸生、水生動物和鳥類都想要它加入自己的行列,但最終被鴨嘴獸拒絕[51]:83–85

現在澳大利亞把它當做國家象徵之一,它出現在20澳大利亞分硬幣的背面,在1988年世界博覽會[52]2000年夏季奧運會[53]的吉祥物中都有其身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