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鳥嘴翼龍屬(屬名:Ornithostoma)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鳥嘴翼龍有曲折的命名、分類歷史,曾被多次建立模式種,並被認為與無齒翼龍是相同動物。由於化石材料破碎,鳥嘴翼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在1859年,理察·歐文將三個缺少牙齒的翼龍類口鼻部碎片,分別建立為翼手龍屬的兩個種,P. sedgwickii、P. fittoni[1]。在1869年,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在劍橋大學博物館將化石進行分門歸類時,將這三個翼龍類化石編入於鳥掌翼龍的模式種(Ornithocheirus simus)。這三個翼龍類化石被發現於英格蘭的劍橋海綠石沙(Cambridge Greensand)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阿爾比階[2]。
在1871年,哈利·絲萊發現鳥掌翼龍是具有牙齒的翼龍類,因此這些化石不屬於鳥掌翼龍。哈利·絲萊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鳥嘴翼龍屬(Ornithostoma)。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鳥的頜部」,哈利·絲萊當時沒有建立種名[3]。在1891年,哈利·絲萊建立種名,模式種是塞氏鳥嘴翼龍(O. sedgwicki)。他並將骨盆骨頭編入於此種,並宣稱鳥嘴翼龍、無齒翼龍是相同動物,而鳥嘴翼龍較早被命名,應該具有命名優先權。哈利·絲萊將癒合的前上頜骨、上頜骨碎片列為正模標本(編號CAMSM B.54485),而其他頜部碎片被列為選模標本[4]。
在1893年,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也提出鳥嘴翼龍是無齒翼龍的一個異名,因此將當時無齒翼龍的兩個種都改歸類於鳥嘴翼龍,將無齒翼龍的模式種(P. ingens)改列為鳥嘴翼龍的模式種。威利斯頓並建立鳥嘴翼龍科、鳥嘴翼龍亞科(Ornithostomatinae),僅包含鳥嘴翼龍屬[5]。這些分類目前並不被普遍接受。在1904年,理察·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提出無齒翼龍、鳥嘴翼龍是不同屬,在沒有詳察哈利·絲萊已命名模式種的狀況下,也將相同化石建立為新的模式種,西氏鳥嘴翼龍(O. seeleyi)[6]。
在1914年,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Walter Hooley)重新研究這些化石材料。他錯誤地宣稱骨盆化石其實是部分聯合背椎(Notarium),並將數個其他標本也編入於鳥嘴翼龍,包含:頭顱骨碎片與頭冠基部(編號CAMSM B.54406)、脊椎、四肢[7]。
在1994年,克里斯多福·班尼特(Christopher Bennett)根據頜部的下緣形狀,而認為鳥嘴翼龍不同於無齒翼龍,但也提出鳥嘴翼龍是個疑名[8]。在2001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鳥嘴翼龍是個有效屬,並將化石侷限於三個頜部碎片、可能還有骨盆化石,而且將鳥嘴翼龍歸類於無齒翼龍科;大衛·安文並將胡利編入的化石材料,改編入於槍嘴翼龍[9]。
在2012年,Alexander O. Averianov再度將胡利研究的化石材料編入於鳥嘴翼龍,並指出這些化石具有神龍翼龍超科的特徵,有某些特徵類似古神翼龍[10]。
正模標本是前上頜骨、上頜骨的碎片,長度約五公分,高度約一吋。口鼻部的橫剖面呈三角形。這個口鼻部段落缺乏牙齒,沒有頭冠的痕跡,但邊緣有低矮突出。口鼻部的前段逐漸所小,而上緣的夾角約12°,研究人員估計,這個口鼻部段落是距離口鼻部前端約10公分處[10]。
長期以來,鳥嘴翼龍曾被當作垃圾箱類群,有許多沒有特殊特徵、無法歸類的翼龍類因為求方便而被列入鳥嘴翼龍屬,如同恐龍總目的斑龍。最近許多曾被列入鳥嘴翼龍屬的標本,改被列入個別的新屬,或是以命名的屬。
發現於俄羅斯薩拉托夫州彼得羅夫斯克的一個大型脊椎骨,被命名為東方鳥嘴翼龍﹙O. orientalis﹚[11]。近年,東方鳥嘴翼龍被建立為獨立屬,東方波氏翼龍(Bogolubovia orientale),並從無齒翼龍科轉移到神龍翼龍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