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比利时曾经的一所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魯汶天主教大學(法語: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荷蘭語:Katholieke Universiteit te Leuven,之前為Katholieke Hogeschool te Leuven),常簡稱作魯汶大學,是比利時曾經的一所大學,於1834年在梅赫倫以比利時天主教大學(拉丁語:Universitas catholica Belgii)之名成立,1835年遷至魯汶並更名為魯汶天主教大學。1968年,由於荷蘭語和法語學生群體之間的緊張關係,該大學分裂,荷蘭語部分留在魯汶,組成荷蘭語魯汶天主教大學,法語部分則搬至新魯汶,建立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
魯汶曾是三所不同大學的所在地。1425年,在布拉邦公爵若望四世的提議下,羅馬教宗瑪定五世於12月9日詔令建立魯汶大學。1797年,魯汶大學被法國政府關閉。法國統治結束後,南尼德蘭成為荷蘭聯合王國一部分。1817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在魯汶建立了一所世俗大學,即魯汶國立大學。許多原魯汶大學的教授在此任教。1835年,該大學關閉。與此同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成立。
依教宗額我略十六世1833年12月13日簡函的授權,1834年11月8日,比利時主教們在梅赫倫創立了比利時天主教大學(拉丁語:Universitas catholica Belgii)[1]。主教們宣布在梅赫倫建立新大學的消息在根特、魯汶和列日等城市引發了示威和騷亂[2]。
1835年12月1日,該大學遷至魯汶並更名為「魯汶天主教大學」。這激怒了比利時自由派,認為這是企圖篡奪原魯汶大學的歷史[3]。
隨著魯汶國立大學關閉,在梅赫倫創立的比利時天主教大學將校址遷至魯汶,調整了校名,並宣稱自己是1425年原魯汶大學的「重建」。這一主張在法院受到質疑,比利時最高法院(1844年、1855年和1861年)發布裁決,從法律角度來看,魯汶天主教大學是根據不同章程創建的不同機構[4]。儘管如此,魯汶天主教大學仍然非正式地聲稱自己是原魯汶大學的延續[5],儘管當時有自由派表示抗議[6]。
1859年11月3日,魯汶天主教大學慶祝建校20周年[7]。1859年11月23日,魯汶音樂學院的大型節日大廳里,學生們為校長和教師們舉辦了一場宴會,有500多名賓客參加[8]。
1884年,魯汶天主教大學隆重慶祝建校50周年[9]。
1909年,魯汶天主教大學慶祝建校75周年,並頒發了一枚獎章,其中首次正式使用法語詞「réinstallation」(重新安置)和荷蘭語詞「herstelling」(恢復),開始新的「官方」歷史。
進入現代以來,由於比利時處於德、法之間,使得魯汶大學飽受戰爭之苦。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都未能倖免,被德國二度占領。魯汶大學亦經歷浩劫,其中著名的圖書館兩次被焚為灰燼。1914年,大禮堂和圖書館被德國人燒毀,三十萬冊書籍化為灰燼。戰後在美國和國際組織資助下,重建了圖書館。不幸的是,二戰中圖書館再次被焚。九十萬卷書只剩下一萬五千卷,整個學校受到極大破壞。二戰以後才又重新恢復,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1954年,在皇室許可下,魯汶大學於比屬剛果建立分校剛果魯汶大學(Lovanium University)。比屬剛果於1960年獨立後,於1971年剛果魯汶大學和其他兩間大學被合併為薩伊國立大學(Université Nationale du Zaïre, UNAZA)。
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校再次受到政治影響,說荷蘭語的教授和學生要求將說法語的人士趕出學校,兩方發生嚴重衝突。當時的比利時首相保羅·范登布伊南茨不同意學校分裂,結果比利時政府中有八位佛拉蒙族大臣自主離職,導致內閣空虛;范登布伊南茨無力支撐局面,不得不宣布辭職。新大選之後,比利時政府最終作出裁決:魯汶天主教大學一分為二。1970年,魯汶天主教大學正式分裂成兩所大學:荷蘭語魯汶天主教大學(簡稱荷語魯汶)與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簡稱法語魯汶)。前者留在原址,後者絕大部分系遷往新建的新魯汶,醫學院遷往布魯塞爾附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