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汶天主教大學 (1834年-1968年)
比利时曾经的一所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魯汶天主教大學(法語: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荷蘭語:Katholieke Universiteit te Leuven,之前為Katholieke Hogeschool te Leuven),常簡稱作魯汶大學,是比利時曾經的一所大學,於1834年在梅赫倫以比利時天主教大學(拉丁語:Universitas catholica Belgii)之名成立,1835年遷至魯汶並更名為魯汶天主教大學。1968年,由於荷蘭語和法語學生群體之間的緊張關係,該大學分裂,荷蘭語部分留在魯汶,組成荷蘭語魯汶天主教大學,法語部分則搬至新魯汶,建立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
歷史沿革

魯汶曾是三所不同大學的所在地。1425年,在布拉邦公爵若望四世的提議下,羅馬教宗瑪定五世於12月9日詔令建立魯汶大學。1797年,魯汶大學被法國政府關閉。法國統治結束後,南尼德蘭成為荷蘭聯合王國一部分。1817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在魯汶建立了一所世俗大學,即魯汶國立大學。許多原魯汶大學的教授在此任教。1835年,該大學關閉。與此同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成立。
依教宗額我略十六世1833年12月13日簡函的授權,1834年11月8日,比利時主教們在梅赫倫創立了比利時天主教大學(拉丁語:Universitas catholica Belgii)[1]。主教們宣布在梅赫倫建立新大學的消息在根特、魯汶和列日等城市引發了示威和騷亂[2]。
1835年12月1日,該大學遷至魯汶並更名為「魯汶天主教大學」。這激怒了比利時自由派,認為這是企圖篡奪原魯汶大學的歷史[3]。
隨著魯汶國立大學關閉,在梅赫倫創立的比利時天主教大學將校址遷至魯汶,調整了校名,並宣稱自己是1425年原魯汶大學的「重建」。這一主張在法院受到質疑,比利時最高法院(1844年、1855年和1861年)發布裁決,從法律角度來看,魯汶天主教大學是根據不同章程創建的不同機構[4]。儘管如此,魯汶天主教大學仍然非正式地聲稱自己是原魯汶大學的延續[5],儘管當時有自由派表示抗議[6]。
1859年11月3日,魯汶天主教大學慶祝建校20周年[7]。1859年11月23日,魯汶音樂學院的大型節日大廳里,學生們為校長和教師們舉辦了一場宴會,有500多名賓客參加[8]。
1884年,魯汶天主教大學隆重慶祝建校50周年[9]。
1909年,魯汶天主教大學慶祝建校75周年,並頒發了一枚獎章,其中首次正式使用法語詞「réinstallation」(重新安置)和荷蘭語詞「herstelling」(恢復),開始新的「官方」歷史。

進入現代以來,由於比利時處於德、法之間,使得魯汶大學飽受戰爭之苦。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都未能倖免,被德國二度占領。魯汶大學亦經歷浩劫,其中著名的圖書館兩次被焚為灰燼。1914年,大禮堂和圖書館被德國人燒毀,三十萬冊書籍化為灰燼。戰後在美國和國際組織資助下,重建了圖書館。不幸的是,二戰中圖書館再次被焚。九十萬卷書只剩下一萬五千卷,整個學校受到極大破壞。二戰以後才又重新恢復,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1954年,在皇室許可下,魯汶大學於比屬剛果建立分校剛果魯汶大學(Lovanium University)。比屬剛果於1960年獨立後,於1971年剛果魯汶大學和其他兩間大學被合併為薩伊國立大學(Université Nationale du Zaïre, UNAZA)。
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校再次受到政治影響,說荷蘭語的教授和學生要求將說法語的人士趕出學校,兩方發生嚴重衝突。當時的比利時首相保羅·范登布伊南茨不同意學校分裂,結果比利時政府中有八位佛拉蒙族大臣自主離職,導致內閣空虛;范登布伊南茨無力支撐局面,不得不宣布辭職。新大選之後,比利時政府最終作出裁決:魯汶天主教大學一分為二。1970年,魯汶天主教大學正式分裂成兩所大學:荷蘭語魯汶天主教大學(簡稱荷語魯汶)與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簡稱法語魯汶)。前者留在原址,後者絕大部分系遷往新建的新魯汶,醫學院遷往布魯塞爾附近。
著名校友
- 特奧多爾·許旺,德國動物學家與生理學家,現代細胞學創始人之一
-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比利時前首相,190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 派屈克·弗朗西斯·希利,美國天主教牧師、耶穌會士,喬治城大學第二十九任校長
- 夏爾-讓·德拉瓦萊·普桑,比利時數學家,因證明質數定理而聞名。
- 喬治·勒梅特,比利時天主教神父、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魯汶天主教大學物理學教授
- 富爾頓·若望·舒恩,美國天主教主教
- 阿爾伯特·克勞德,比利時生物學家,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 拉斐爾·安赫爾·卡爾德隆·瓜迪亞,哥斯大黎加前總統
- 萊昂·德格雷勒,比利時政治人物,納粹合作者,雷克斯黨創始人
- 巴黎伯爵亨利六世,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後裔
- 喬治·皮爾,比利時多明我會教士,因在二戰後歐洲幫助難民而獲得1958年諾貝爾和平獎
- 奧托·馮·哈布斯堡,奧匈帝國末代王儲
- 克里斯蒂安·德·迪夫,比利時裔英國細胞學家與生物化學家,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 古斯塔沃·古鐵雷斯,秘魯哲學家、天主教神學家與多明我會教士,被視為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的創始人之一
- 路思·伊瑞葛來,比利時出生的法國女性主義者、哲學家、語言學家、精神病理學家、心理語言學家、社會學家
- 羅伯·索科羅斯基,美國哲學家、羅馬天主教牧師,美國天主教大學的哲學教授
- 阿卜杜勒·卡迪爾·汗,巴基斯坦核武之父
- 錢秀玲,華裔比利時女科學家
- 湯于翰,香港醫學家、癌學專家
- 吳榮義,台灣著名經濟學者,前行政院副院長。
- 苑舉正,台灣哲學家、思想家,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翁文灝,中國地質學之父、近代石油工業之父、行憲後首任行政院院長
- 毛光熙:中華民國國大代表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