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特霍恩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航空兵使用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從中國與印度對日本戰略轟炸項目。轟炸目標包括日本本土、中國的淪陷區、東南亞。名字來源於阿爾卑斯山的馬特洪峰,以難以攀登著稱。
馬特霍恩作戰計劃最初是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被醞釀。美英聯合參謀部於1943年8月在魁北克召開會議,決定在中太平洋採取奪占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不僅因為馬里亞納群島靠近東京,而且容易補給與防衛。1943年9月,美英聯合參謀部得出結論,在中國部署B-29轟炸機必須通過駝峰航線維持孤立的補給,這將招致後勤上的極大困難。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堅持認為從中國轟炸日本能更快縮短戰爭進程。1943年底的開羅會議,羅斯福總統向蔣介石許諾將在中國部署戰略轟炸機。亨利·阿諾德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決定,認為中國的轟炸基地是在沒有控制馬里亞納群島之前的應急辦法。[1]
馬特霍恩作戰計劃由Kenneth B. Wolfe准將於1943年10月制定,由第20轟炸機司令部實施,代號「夕陽」(Setting Sun)。該計劃是基於約瑟夫·史迪威的「暮光」(Twilight)計劃。B-29的主基地設在印度,在中國開設前進基地並由駝峰航線的C-109運油機、20架C-87運輸機、3架C-46運輸機組成的支援中隊維持補給。夕陽計劃原定把前進基地設在廣西。但由於豫湘桂會戰失敗,最終把B-29基地設在了成都。 最初計劃由2,000架C-109支援在中國部署10個大隊400架B-29,但由於馬里亞納群島分擔了戰略轟炸任務,最終只把218架B-26轟炸機改裝為C-109運油機。
阿諾德五星上將於1943年10月12日批准了「夕陽」計劃並通過馬歇爾將軍提交給總統與參謀長聯席會議。當時這是唯一的轟炸日本的作戰計劃。羅斯福總統不滿該計劃於1944年6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而不是他向蔣介石保證的1944年1月1日。但羅斯福批准該計劃將實施一整年。
B-29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達到1,500英里(2,400公里),執行了轟炸日本的90%的任務。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