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軍駐德集團軍(俄語:Группа советских войск в Германии,ГСВГ,GSVG;德語:Gruppe der Sowjetischen Streitkräfte in Deutschland,GSSD)為駐東德的蘇軍部隊在1949-1989年的名稱。在1945-1949年的名稱為「蘇聯駐德國占領區集團軍」,簡稱「蘇軍駐德集團軍」,1991-1994年的名稱為「西方集團軍」(俄語:Западная группа войск,轉寫:Sapadnaja gruppa wojsk;德語:Westgruppe der Truppen,縮寫:WGT)。駐德集團軍的指揮部位於東德的佐森。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5月3日) |
從1945年到1989年,蘇聯軍隊在東德駐紮有軍事部隊,以抵抗北約的軍事威脅。蘇聯解體及兩德統一後,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仍在原東德領土駐紮到1994年。
東德國家人民軍的2個軍團在戰時也將歸蘇軍駐德集團軍指揮。在戰時蘇軍駐德集團軍會轉變為2個目標分別為西德北翼和南翼的方面軍。
蘇聯駐德集團軍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構成,正式成立於1945年7月9日。
在漫長的冷戰時期,駐德集團軍始終為齊裝滿員,裝備和訓練也是最好的。它們位於蘇軍向西進攻計劃的第一梯隊。
蘇軍駐德集團軍的單位參與了1968年針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行動。
1989年,作為戈巴契夫經濟改革的一部分,蘇聯駐德集團軍轉變為防禦力量的部隊,坦克部隊於1989年撤出德國,並在1989年6月1日更名為西方集團軍。[1]
1990年9月12日,東德、西德、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六國在莫斯科簽署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在該條約中蘇聯承諾將在1994年底前將蘇聯駐德軍隊全部撤出。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軍接管西方集團軍並繼續駐紮在原東德地區。
1994年8月31日,西方集團軍於柏林舉行鳴金收兵儀式,至此俄軍全部撤出德國領土,返回俄羅斯後西方集團軍隨即解散。
從60年代開始蘇軍駐德集團軍的兵力穩定為6個軍團20個摩步師和坦克師構成,具體布置如下。 1979年駐德集團軍各師:
1979年末近衛第18軍團指揮部和其下屬的其中近衛坦克第6師和部分獨立旅、團撤出東德移防白俄羅斯,下屬另兩個師分屬其他軍團。1982年近衛摩步第14師改近衛坦克第32師,近衛摩步第6師與北方集團軍近衛坦克第90師交換番號,之後的駐德集團軍由5個軍團(近衛坦克第1軍團、近衛坦克第2軍團、近衛第8軍團、近衛第20軍團和第3軍團)的8個摩步師、11個坦克師和1個方面軍直屬(第34)炮兵師構成,他們面對的則是北約北方軍團群和北約中央軍團群的8個軍的力量。
到80年代末,蘇軍駐德集團軍作戰單位的戰鬥序列如下:
榮獲列寧勳章的近衛第8軍團 威瑪-努赫拉,東德
近衛紅旗坦克第1軍團 - 德勒斯登,東德
紅旗第3軍團 - 馬德堡,東德
近衛紅旗坦克第2軍團 - 新布蘭登堡,東德
近衛紅旗第20軍團 -埃貝爾斯瓦爾德,東德
西方集團軍直屬:
西方集團軍空軍:前線航空兵第16軍團 - 佐森,東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