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是指馬來西亞華人民間所組成的非政府組織,簡稱為華團。華團連同華文教育及華文報章合稱為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簡稱為華社)的三大支柱。估計目前在馬來西亞約有9000個華人社團。依據現有的組織結構和現今的政治格局,華團並不直接參於政治活動;但作為華人社群的代表,華團往往在重大相關課題上試圖影響政府決策。[1]
清末民初時期,由於中國內部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部分當時在中國南方省份的人民遠赴南洋謀生。華人初到僑居地時,基於當時人們的封建社會思想,對於地方以及血緣的凝聚力,促使當時的人民結集成同鄉會館與宗親會館,以便彼此照應。陸續來到的人們為了得到人脈與經濟上的方便,紛紛加入會館尋求協助與庇護。會館提供會員經濟、住宿和謀生技能上的援助,也因此迅速發展。
早期的社團多半為秘密結社組織而成,這些社團負責管理寺廟和義山,為社員舉辦祭祀活動,同時藉著「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觀念,在不驚動政府的情況下,執行制裁和調解糾紛的工作。社團領導人物透過複雜的關係網絡支配社員,社員必須經由領導人物接觸外部訊息,也間接地切斷社員的自主能力。早期的社團純屬自願組織,但英國殖民政府逐漸加強對社團的管制,1920年代開始,要求社團循合法程序註冊成立正式組織,早期的秘密結社則受到司法機構的掃蕩,轉移到地下活動。
為適應環境變化,並顧及全體華人的具體需要,華人社會在各個不同時期作出相對應的調整,由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普及化,又衍生出了工會、商會和校友會、公益組織和宗教團體等不同類型的組織。如今選擇加入社團的會員不再是為了謀生目的,更希望能在文化、鄉誼、商業之間得到進一步的聯繫。[1]
自18世紀起至20世紀初華人南來馬來西亞以來,華人認定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是傳承中華文化並凝聚華人民間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合稱為華社三大支柱、華社三大資產或華社三大臂膀[3]。這已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普遍共識,並經常由華人各界所引用[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馬來西亞執政當局長期堅持單一語文和文化的政策[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對於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延續,華人社會普遍上須靠本身的努力。通過馬來西亞華人各界的多年努力,馬來西亞華人三大支柱也漸漸為海外華人世界重視及報道。由於執政黨認識到三大支柱對華人社會的鉅大影響力,長久以來試圖取得華文報章的經營權,以宣揚國家政策。這可從兩起政黨收購華文報章事件來了解。
1990年代,在執政聯盟國民陣線的成員黨之中,代表馬來民族利益的巫統與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分別入主由香港知名作家金庸創辦的《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然而,這種試圖透過強大商業財力來控制華文報章,以便主導華人社會的輿論與走向,並為政黨服務的作法,最終因華人社會察覺和排斥而失敗。《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也因此走進歷史 [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然而,馬華公會對90年代《馬來亞通報》的失敗卻仍然不死心,再度於2001年動用馬幣2億3000萬令吉向豐隆集團收購當時銷量第二大的《中國報》,以及銷量第三大且已創辦78年的《南洋商報》。馬華公會收購這兩家華文報的消息經證實後,華人社團的反應非常激烈,除了500個華團公開表態反對之外,活躍的評論人及專欄作者也集體停止供稿給《南洋商報》及《中國報》。[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馬來西亞執政黨以國家利益為由,壓制媒體自由。然而,隨著互連網的成長,馬來西亞執政當局面臨無法對付自由言論的窘境,就致力醜化互連網的信息。根據當今大馬的描述:」不是將冠以外國利益代理的罪名,便是打上破壞族群和諧的標籤。這背後其實是簡化問題、排外反殖的建國(nation-building)論述,以政府作為民族國家的保護者,以國際社會為外患,以國內異議者為內奸。這種論述乃是所有鉗制性媒體法律的自我辯護合理性依據」[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由馬來西亞七大會館組成:
還有其他的鄉親會館位於(西馬)玻璃市州、吉打州、檳城州、霹靂州、雪蘭莪州、吉隆坡、森美蘭州、馬六甲州、柔佛州、吉蘭丹州、登嘉樓州、彭亨州;(東馬)沙巴州、砂拉越州。
華團的數目約有9000個,基本上可歸類成六個主要系統:
此條目形似評論,須要清理。 |
華團除了為本身的會員提供協助之外,對於涉及華族利益的教育與經濟課題,也會適時對外發表聯合聲明,並與相關政府機構進行交流,為華族爭取最大的利益。[4][5][6]
華人由中國南來之初,就已經意識到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部份,因此早在19世紀即設立私塾,後逐漸擴充為現代華文教育體系。目前儘管受到教育法令的限制,華社依然全力支持全國各地近1200所華文小學、80所國民型華文中學(華中)、60所獨立中學,以及拉曼大學、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和韓江學院等四所大專學院。在現有的教育法令下,華文學校無法獲得政府單位的全面資助,華校唯有通過華團設立籌募基金會募集基金;同時對於貧窮家庭的學子,地方上的社團也設有貸學金來幫助他們深造。[7][8][9]
在推廣中華文化方面,由華總主催,並由各州中華大會堂輪流主辦的全國華人文化節自1984年起舉辦,至今已邁入了第24屆,在對於其他民族推廣中華文化的貢獻有目共睹。於1985年成立的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改名為華社研究中心)設有資料館以保存華社的重要資料,並且不定期出版研究書籍和舉辦座談會。各地方的社團也為會員開辦書法、繪畫、舞蹈等文藝班。
此條目形似評論,須要清理。 |
華團缺乏互動與合作,內部紛爭不斷,主要原因如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