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販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小贩文化

香港小販是指在香港街頭販賣貨品的小販[1],他們多以販賣低廉貨品及食物為主[2]。 此一行業於香港開埠初期便已出現,並於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期間盛行[3]。到了80年代,香港小販因政府態度改變及城市發展步伐加快而式微[4]

Thumb
2010年,灣仔一個露天市集


Thumb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與風俗  哲學
語文  用語  文學
殯儀  節日與公眾假期
購物  飲食  燒烤文化
傳媒  電視  電影
藝術  漫畫  動畫
音樂  流行音樂
教育  補習文化
體育  賽馬
網絡文化  電子競技
建築  法定古蹟
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次文化
港式幽默
無厘頭文化
MK文化
MK Pop
鐵路迷文化
巴士迷文化
小販文化
街車文化
街機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多年來,小販一直是香港低下階層的謀生手段之一,並能讓市民以低廉的價格滿足生活所需[3]。不過政府卻一直認為小販擺賣「不衛生」,並透過市政局及後來的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對之加以規管及取締[4][1]

特徵

香港小販可分為流動及固定兩大類[1]。他們多以販賣低廉貨品及食物為主[2]。熟食小販會販賣的街頭小吃包括碗仔翅[5]雞蛋仔魚蛋等等[3]

港府在1973年推出小販認可區計劃,嘗試規管小販的經營範圍[6]。梁燕玲在《消失中的小販文化》一文中表示,小販「不屈不撓的精神,發展出富地道色彩的街道文化」。學者馬國明則認為小販在機動性及存在感上存有優勢[7]

粵語當中的「走鬼」是指無牌小販見到執法人員後連忙躲避的場面[8]。當中的是指執法人員當中的外籍領隊[9]

歷史

1940-1960年代:中國大陸逃港潮

Thumb
1950年代,在廟街擺賣的小販

在1940-1960年代期間,大量中國大陸居民因政局不穩(比如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及饑荒而逃港。他們大多沒有接受教育及低技術。為了謀求生計,他們不少在香港成為了流動小販。這樣一來,他們便可在盡量壓低經營成本的情況下,向當時的勞動人口出售食品、衣服、日用品[7][10]。當時香港物質水平低下,消費以家庭需要為先,造就了「家庭消費」的崛起[11]。小販的出現正好滿足相關需要[7]

香港販商聯會(Hong Kong Hawkers Association)估計,1949年香港至少有70,000名小販[12]。在當時,小販生意雖為草根階層帶來了就業機會,但同時也製造了噪音和阻街問題。除此之外,政府也指出,有附近店主認為小販對自身構成了不公平競爭,因為其無須繳付租金便可營業。[12]

1960-1970年代:全盛期

Thumb
2015年,在屯門擺賣的小販

在1960-1970年代,香港大型商場及街市寥寥可數,政府對小販亦少有監管,故此當時香港約有30多萬人從事這一行業[7][13]。1970年代能源危機及1973年香港股災使得香港製造業中的工廠出現倒閉潮,亦令不少失業人口轉向從事小販行業[4]

1970-2010年代:加強規管

然而,隨著香港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港英政府開始關注流動小販所帶來的健康衛生問題。在70年代初,當局決定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並禁止流動小販牌照轉讓和繼承[14]。市政局在1971年表示,香港有39033名持牌小販,另有6000名無牌小販[12]。自此香港的小販數目便不斷下降[3]

2002年,港府實施了有效期為五年的「流動小販自願交回牌照計劃」,鼓勵流動小販交回牌照。交回牌照的小販可選擇以下任何一個方案:「挑選一個空置固定攤位,成為固定攤位持牌小販;選租公眾街市一個空置檔位,並享有若干特惠租金優惠;領取三萬元的特惠金」[15],相關計劃其後多次延期至2012年[16][17]。此一計劃至少吸引了339名持牌流動小販交出牌照[16]

截至2008年11月30日,香港持牌的固定攤位小販(包括大排檔)有6,594個,流動小販則有552個[15]

2009年,香港食物及衞生局聯同食環署一起檢討小販發牌政策,並從中檢視重新發牌的可行性[15]。同年開始重新發牌[1]

2010年至2016年:市民對執法的不滿

2010年之後,小販政策的爭議有增無減[3]。一方面,食環署在2015年時曾表明,會在農曆新年夜市期間「嚴厲取締無牌熟食小販」[18]。另一方面,民間則一直有聲音希望保護這種文化[3]

2014年農曆新年期間,食環署職員在桂林街夜市採取突擊行動,行動中帶走一名小販及沒收多部木頭車,引起途人鼓譟。當中更有人指責食環署職員「與民為敵」。食環署職員離開後不久,小販們又再重新開業[19]

2014年11月,有建制派區議員在深水埗區議會上提出「對無牌小販『零容忍』」[20],不過當區大部分區議員都同意食環署應為小販尋找合適地點[21][22]。撐基層墟市聯盟則表示,問題根源在於「政府拒發小販牌照和興建新街市」,令小販只能違法經營。聯盟還稱零容忍政策只會「增加民怨」[23]。2015年農曆新年期間,深水埗至少有三個團體為街頭小販發聲支持[24]本土民主前線的成員更協助清理夜市的街道[25]

2016年2月2日,農曆新年臨近時,多名小販與屯門良景邨管理員因佔地問題而發生衝突[26]。2月7日,農曆新年前夕,多名小販在桂林街夜市擺賣,並因此而被警方或食環署職員驅趕逮捕,小麗老師在當中同樣因幫助小販經營而被捕[27][28][29]

2016年農曆新年期間,旺角爆發了一場名為「魚蛋革命」的暴力衝突,其起因在於食環署以強硬手段取締小販[30][31][32]

2016年5月22日,東涌逸東邨的居民為反抗領展轄下商場及街市不斷加租,而另立市集。房委會人員為此報警,指他們「阻街」,並跟居民發生爭執[33]

小販中心列表

以下列出香港的部分小販中心:

  • 鵝頸街市及熟食中心
  • 柴灣角熟食市場
  • 長洲熟食市場
  • 長沙灣熟食市場
  • 長達路熟食市場
  • 火炭(東/西)熟食市場
  • 洪祥熟食市場
  • 嘉定熟食市場
  • 擊壤路熟食市場
  • 建榮熟食市場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