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印度教及佛教中的生命形式之一,被認為無法進食、較人更為痛苦而需要被拯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餓鬼(梵語:प्रेत,Preta;巴利語:Peta),又稱祖父鬼(梵語:Pitṛ,英語:Pitrs),義爲父輩、父系,和英文father同詞源)或鬼,音譯薜茘多、閉戾多、卑帝黎等,本自於印度固有的死後信仰[1][2][3],而又為佛教所加以條理簡別,成為類似於魑魅魍魎的鬼神精怪[4][5][6],常為天人(Deva,提婆)所驅使[7]。根據印度傳說,世界最初的鬼王,名閉多,是父或祖父(老祖宗),所以閉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後來的鬼王,名為閻魔羅王(Yamaraja,或譯琰魔、閻魔、閻羅,簡稱閻王)[8][9]。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月10日) |
鬼──薜茘多分二類:一、住在閻魔羅王世界並由其治理的;二、散在人間的,多數待在樹林中,所以稱樹林為「鬼村」[10][8]。後者生活在人類周圍,但大部分人無法見到。絕大多數的鬼生活飢饉貧乏,無人(或無法接受)施食,貪婪多欲,永遠無法滿足,所以籠統稱之為餓鬼。此般餓鬼所居的世界稱為餓鬼道(或稱之為鬼神道、鬼道),是六道輪迴中的惡趣,代表著三不善根中的貪欲[11]。
雖然往往翻譯為「餓鬼」,但其實鬼道眾生不一定飢餓,其中也有富裕奢華甚至有大神通者,其福報與法力甚至超過天人,如鳩槃荼(厭魅鬼)、夜叉(勇健鬼)、羅剎(速疾鬼),被佛教認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12]。
佛教傳入漢土以前,漢文「餓鬼」只是指因餓而死的鬼魅,而不具有佛教那種生前造不善業而成為餓鬼的倫理性質[13]。出土《日書》中載有若鬼拿著「匴」(竹器)進入屋內,說「給我食物」,那麼就是遇上「餓鬼」。[14][13]又明清時期的鬼魂觀念,可見袁枚《續子不語》。在〈鍋上有守飯童子〉記載扶鸞生問得一鬼,死於江中急流險灘。由於未作大惡,故不被拘留在冥府,但因枉死也不令托生,就在人間遊蕩。鬼說人死之後變成了鬼,了無樂趣,為寒冷所苦,要吸人之生氣(陽氣),但又不能近於人,畏罡氣所以怕大風,又受飢餓所苦,要以飯氣解飢。
關於鬼(薜茘多),佛教經論大致依照所得飲食的豐厚程度而分類。如《順正理論》說鬼(薜茘多)可分成三大類:無財、少財、與多財。[15][12]
《大智度論》卷30分為二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為餓鬼之主,餓鬼則不得飲食。又說有餓鬼口中出火,不得飲食(炬口鬼),又有種種餓鬼,以種種不淨之物、殘餘之物、祭祀之物為飲食。《順正理論》解釋大勢鬼為夜叉、羅剎、鳩槃荼等,所受富樂,與諸天人同,即是《大智度論》所說之弊鬼。《大智度論》卷27又分三種:餓鬼、食不淨鬼、神鬼。《正法念處經·餓鬼品》列出了36種餓鬼,則是以種種飲食或居住之處等,當作這些鬼的名號[16]。
根據《俱舍論》的說法,投生鬼道,唯有胎生及化生兩種[17]。《順正理論》又說無威德諸鬼,只會出現在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而有威德諸鬼(即大勢鬼),在天上也有[12]。
印度民間廣受祭祀的地方神祇(如摩尼跋達羅等夜叉神、旃稚迦神、伊吒地婆神之類),佛教視為鬼趣中有威德的鬼王,也有視作天趣者[18][19]。印度神話的阿修羅,在佛教中,也有視為是鬼趣所攝,或說是天趣,或別立阿修羅趣的不同說法[20]。
此八類鬼神當中,諸龍(那伽)是傍生趣[22],毘舍闍是鬼趣[5],或說是傍生[22],乾闥婆是鬼趣,或說是阿修羅趣[6],其餘鬼神屬於鬼趣。有說法認為,有些夜叉是天趣[23][18]。
釋迦佛的侍者阿難尊者在林間禪定時,忽見一位餓鬼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餓鬼,供養三寶。阿難於是請佛陀指示,佛祖授以《陀羅尼施食法》,後阿難依法,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亦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傳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餓鬼「鬼子母」神通很大,她為了養活許多子女,專殺害人間的嬰孩為生。於是,釋迦佛施展法力,把她的鬼子女藏在佛的食缽中。鬼子母無法找到孩子,只好向佛求救。佛向她說教,要求她不要殺世間嬰孩為食,並且願意在自己的僧眾用餐之前,先布施食品給她們餓鬼。「鬼子母神」悔悟,從此護持佛門,成為佛教的重要護法神之一,還專門保護幼童。
由此典故可知,餓鬼道中的飢餓眾生,不單自己難得飲食,而且每胎便有幾百個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見困苦。
佛教的餓鬼和通常所說的「鬼」,在概念上有所差別[24]。「鬼」通常是指「死後看不見的靈體」,即幽靈、鬼魂,以人死後喪失肉體,只剩下精神性的靈魂存在。佛教傳入後,東亞地區受其影響而有轉世投胎和閻王審判之說,但鬼仍然是指投胎前的狀態,如《續子不語·鍋上有守飯童子》中,扶鸞生問到了某個枉死之鬼,其死後受閻王審判,查無大惡,所以不拘禁在地府,但又不令托生,亦無人拘管,而成為在人間遊蕩的鬼。
佛教的餓鬼則是六道(或說五道)眾生之一,擁有物質性的身軀,是前世死後而投胎者。在佛教中,死後投生不會經過閻王審判,而是隨過去所造善惡業就受報投生,投生至地獄者才會接受閻王的教誡和治罪[25]。古印度社會的通俗信仰才是以「閻王」(閻摩)作為所有人死後的審判者。在佛教中,和鬼較為接近的概念是中陰身,是有情眾生往生前的暫時狀態(不過,鬼和中陰仍有不同之處,而對於中陰的性質為何在佛教中也有多種說法,另外不是每個派別的佛教都主張死後有「中有」的過渡階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