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蜥王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食蜥王龍屬

食蜥王龍屬名:Saurophaganax,意為「以蜥蜴為食的帝王」)是異特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西部的莫里遜組,該地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100萬年前[1]。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食蜥王龍是異特龍的一個種,巨異特龍(A. maximus)。巨異特龍(A. maximus)原為巨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 maximus),由大衛·史密斯(David K. Smith)於1998年發表。食蜥王龍是丘爾於1995年為俄克拉荷馬州莫里遜組的巨型異龍科殘骸所創建的分類單元,這些殘骸以前被非正式命名為食蜥龍(Saurophagus),但該名稱已被使用,因此丘爾將屬名改為「食蜥王龍」。史密斯在1998年的變異分析中得出結論:食蜥王龍與異特龍之間的差異還不足以成立一個單獨的屬,但這些差異確實證明食蜥王龍是異特龍的一個有效種――巨異特龍(A. maximus)。這一做法在基幹堅尾龍類的研究中被拒絕。2024年對歸入食蜥王龍的化石材料的重新研究提出,該分類單元的髓弓不僅無法確切地歸入獸腳類,反而與蜥腳類存在某些相似之處。其它食蜥王龍骨骼則被歸入梁龍科蜥腳類。因此研究者將餘下獸腳類骨骼歸入異特龍新種王異特龍。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食蜥王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晚期,150 Ma
Thumb
攻擊迷惑龍的食蜥王龍骨架模型,位於美國奧克拉荷馬自然史博物館英語Sam Noble Oklahom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異特龍科 Allosauridae
屬: 食蜥王龍屬 Saurophaganax
Chure, 1995
模式種
巨食蜥王龍
Saurophaganax maximus

(Stovall, 1950)
異名
  • 食蜥龍屬 Saurophagus
    Stovall, 1950
  • 巨異特龍 Allosaurus maximus
    (Stovall, 1950)
關閉

王異特龍(A. anax)於2024年根據幾件屬於不同骨骼的化石所描和並命名,正模標本是一塊編號OMNH 1771的眶後骨。該物種的特徵包括眶後骨缺乏褶皺紋飾、背椎有沙漏形椎體和氣腔孔及眶後骨、頸椎與腓骨的其它特徵。種名源自古希臘語ἄναξ(anax,意為王、主或部族首領),指其化石當初曾歸入現為蜥臀目存疑屬的食蜥王龍。

在莫里遜地區,食蜥王龍是種非常巨大的異特龍科恐龍,身長估計可能有10.5公尺[2]到13公尺[3]到15公尺之間[4],體重則估計約為3-6公噸[2]。食蜥王龍的特徵是背部神經棘的基部(橫突的上方)有垂直的椎板,以及如絞肉機般外形的人字骨[5]

發現與命名

Thumb
食蜥王龍的復原圖

在1931到1932年,John Willis Stovall在奧克拉荷馬州錫馬龍縣發現一個大型獸腳類恐龍的化石,該地層的年代為啟莫里階晚期。在1941年,Stovall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巨食蜥龍Saurophagus maximus)。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蜥蜴」(sauros)與「以…為食」(phagein)所構成;種名在拉丁文意為「最大的」[6]。但Stovall只是提到名稱,並沒有作出詳細研究,當時狀態是無資格名稱(Nomen nudum)。直到1950年,Stovall才作出詳細研究,食蜥龍這時才具有學術上的有效性[7]。在1987年,史賓賽·盧卡斯(Spencer G. Lucas)將一個脛骨(編號OMNH 4666)標名為選模標本[8]

之後古生物學界發現,英國博物學家威廉·斯文森(William John Swainson)在1831年所命名的某屬霸鶲,已優先使用「Saurophagus」這個學名,具有優先權[9]。在1995年,丹尼爾·舒爾(Daniel Chure)將這恐龍更改屬名,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屬名的新字根anax,在古希臘文意為「統治者」。舒爾認為選模標本的脛骨,缺乏足夠的鑑定特徵,而且類似異特龍。他將一個神經弓(編號OMNH 01123)選為食蜥王龍的正模標本,但這並非食蜥龍的新模式標本[10]

許多原先被認為是巨食蜥龍Saurophagus maximus)的化石,現在被編入到巨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 maximus[10]。最初所敘述的食蜥龍模式標本缺乏可鑒定特徵,而新命名的食蜥王龍具有可鑑定特徵。食蜥龍跟食蜥王龍的模式標本並不一樣,所以食蜥王龍、食蜥龍是兩個不同屬,食蜥龍目前狀態為疑名[11]

食蜥王龍的化石發現於奧克拉荷馬州,目前包含至少四個個體,包含目前研究最深入的化石(編號NMMNH P-26083);而新墨西哥州北部則發現可能的化石材料,包含一個股骨、數節尾椎、一個臀部的骨頭。食蜥王龍是奧克拉荷馬州州化石[12]。目前在奧克拉荷馬州自然史博物館,有一個食蜥王龍的大型骨架模型。

異特龍與食蜥王龍

自從被命名以來,食蜥王龍的歸類長期處在爭議。在1995年,食蜥王龍被建立為獨立的屬[10]。在1998年,食蜥王龍被歸類於異特龍的一個種,巨異特龍(A. maximus[13]。2004年的一個基礎堅尾龍類研究,則認為食蜥王龍是獨立的屬[14]。近年於新墨西哥州發現的可能化石,可能有助於解決此一爭議。有爭議的食蜥王龍,最初被鑑定為一種類似異特龍的大型獸腳類。2019年,勞赫與波爾指出其在異特龍超科內的分類地位非常不穩定,先後被恢復為中棘龍科或異特龍類的姐妹群甚至最原始的鯊齒龍類。2024年提出食蜥王龍不僅是疑名,而且是化石嵌合體。其正模標本過於破碎,無法確定屬於蜥臀目的哪個類別,另有部分標本可能屬於一種梁龍科的蜥腳類恐龍。

巨異特龍(A. maximus)原為巨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 maximus),由大衛·史密斯(David K. Smith)於1998年發表。食蜥王龍是丘爾於1995年為俄克拉荷馬州莫里遜組的巨型異龍科殘骸所創建的分類單元,這些殘骸以前被非正式命名為食蜥龍(Saurophagus),但該名稱已被使用,因此丘爾將屬名改為「食蜥王龍」。史密斯在1998年的變異分析中得出結論:食蜥王龍與異特龍之間的差異還不足以成立一個單獨的屬,但這些差異確實證明食蜥王龍是異特龍的一個有效種――巨異特龍(A. maximus)。這一做法在基幹堅尾龍類的研究中被拒絕。2024年對歸入食蜥王龍的化石材料的重新研究提出,該分類單元的髓弓不僅無法確切地歸入獸腳類,反而與蜥腳類存在某些相似之處。其它食蜥王龍骨骼則被歸入梁龍科蜥腳類。因此研究者將餘下獸腳類骨骼歸入異特龍新種王異特龍。

王異特龍(A. anax)於2024年根據幾件屬於不同骨骼的化石所描和並命名,正模標本是一塊編號OMNH 1771的眶後骨。該物種的特徵包括眶後骨缺乏褶皺紋飾、背椎有沙漏形椎體和氣腔孔及眶後骨、頸椎與腓骨的其它特徵。種名源自古希臘語ἄναξ(anax,意為王、主或部族首領),指其化石當初曾歸入現為蜥臀目存疑屬的食蜥王龍。

生態位

食蜥王龍是侏儸紀晚期北美洲的最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早期身長估計值約13到15公尺[10],近年估計值則略短。食蜥王龍的化石發現於新墨西哥州奧克拉荷馬州莫里遜組最晚層,顯示牠們很晚才出現於該地區、或者是數量比較稀少。食蜥王龍是種晚期的異特龍科,體型大於年代相近的異特龍、蠻龍。但在莫里遜組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中,食蜥王龍的化石很稀少,因此無法得知其食性、行為。奧克拉荷馬州的莫里遜組曾發現許多迷惑龍化石,食蜥王龍可能會以牠們為食。

大眾文化

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電視節目《恐龍星球》第四集中,一隻食蜥王龍從另一隻異特龍奪取了後者捕獲的彎龍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