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2023年的8號颱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颶風朵拉(英語:Hurricane Dora),也稱為中度颱風朵拉(英語:Typhoon Dora)是罕見橫跨所有三個北太平洋洋面的熱帶氣旋,為2023年太平洋颶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風暴及202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8個風暴;上一個橫跨所有三個北太平洋洋面的熱帶氣旋是2018年颶風赫克特。儘管並未登陸,但間接加劇了夏威夷群島的野火災情。
朵拉的源頭可以追朔到加勒比海[1],在7月下旬,一個東風波從加勒比海進入中美洲後再進入東太平洋,並逐漸發展為一個熱帶擾動[2];到7月31日,擾動的結構有所發展,形成封閉的環流,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並給予編號EP052023,其較低的垂直風切與攝氏28度以上的海面溫度,利於此系統的發展[3]。此系統在8月1日上午6時增強為熱帶風暴,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命名為朵拉 [4],隨後進入快速增強期,同時向西南西快速移動,在8月3日凌晨增強為颶風[5];增強為颶風後仍持續增強,在其中心發展出風眼的結構,在隔日凌晨增強至主要颶風強度[6],之後達四級颶風強度[7];8月4日下午短暫失去主要颶風強度,在經歷眼牆置換週期後,於8月5日回到主要颶風強度,並重回四級颶風,在8月6日凌晨達到巔峰強度,一分鐘平均風速為125節[8],同日,朵拉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的職責範圍,國家颶風中心發出最後一報,並改由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報[9]。
朵拉在進入中太平洋後,海面溫度略為下降至攝氏27度,使得中太平洋颶風中心預測會在兩日內失去主要颶風強度[10];在經過夏威夷群島南方時轉向,並朝西北西方向移動,此時仍然維持四級颶風強度,未如先前預期的減弱,之後海面溫度上升至攝氏28度,使其強度回升至巔峰時的水準[11];但之後受垂直風切所影響而一路減弱,原本清晰的風眼被雲塞住,朵拉在8月11日下午失去主要颶風強度,同時因應朵拉即將越過國際換日線進入西北太平洋範圍,離開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的職責範圍,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出最後一報後,改由日本氣象廳發報[12]。
朵拉以颶風強度在8月12日上午12時越過國際換日線,日本氣象廳將其重新定義為颱風;之後強度持續減弱,在8月13日上午6時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在8月14日0時再為熱帶風暴;到8月15日上午6時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並在當日轉向北移動,此時位於威克島西北方附近;向北移動三天後,於8月19日轉向東移動,在8月21日變性為溫帶氣旋,並在隔天再度跨越國際換日線,回到中太平洋,之後沒有關於此系統的報告[13];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早在8月17日就已經停止追蹤[14]。
儘管朵拉未對陸地造成直接的影響,不過以較遠的距離從夏威夷群島南方通過,引發高氣壓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之間的氣壓差增大,從而在島嶼上引發強烈的梯度[15],使得夏威夷群島的野火更加強烈[16],已經確認有115人於野火中罹難[17],其中以茂宜島最為嚴重,佔了大多數的傷亡[18],美國總統喬·拜登發布聯邦重大災難聲明[19]。
颶風朵拉是有紀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東太平洋四級颶風[20];此外,朵拉以颶風強度跨越國際換日線後成為颱風,是有紀錄以來第二個以颶風強度橫跨三個北太平洋洋面的熱帶氣旋,上一個是在1994年的颶風約翰,而上一個以颶風強度跨越國際換日線後成為颱風的熱帶氣旋是在2015年的颶風奇羅[21];此外,由於2023年8月在夏威夷的野火與颶風朵拉有關,在2024年3月20日被世界氣象組織除名,當2029年太平洋颶風季再次出現本年度的名稱時,將以黛博拉(Debora)替代[2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