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革命

以非暴力形式推翻專制政權的民間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颜色革命

顏色革命」通常指2003年從喬治亞玫瑰革命」開始,在中亞東歐等國家發生的一系列民主政治改革,這些國家在舉行全國選舉後,由於選舉不透明、選舉舞弊或其他政治事件而引起的人民大規模抗議運動,並大多實現了具有意義的政黨輪替,並非全都屬於政治學上的革命[1]這是1980年代90年代東歐劇變之後民主改革的繼續深化。

Thumb
顏色革命的典型例子——烏克蘭橙色革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越南等國[2]則指控顏色革命是「美國等國干預他國政權更迭的手段」[3]

其他含義

而本條目所謂的「顏色」,是指2000年代以來以顏色或花卉命名的抗議運動,參與者也以該顏色或花卉為標誌。此外,亦有其他概念常與本條目所指相似,例如:

  1. 革命黨人以顏色冠名一場革命,由來已久,尤以共產主義者為先驅。1917年由共產派系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就稱為「紅色革命」[4],1928年中國共產黨的黨大會號召「紅色政權」帶領中國民主革命、民族革命。[5]
  2. 1968年美國國際開發署把它對開發中國家的農業技術轉讓計劃命名為綠色革命並說:「(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菲律賓的)農業產量進步已孕育一場新革命的雛型。這不是像蘇聯那樣暴力的紅色革命,也不是像伊朗國王那樣的白色革命。我稱之為綠色革命。」[6][7]

歷史

中國大陸駐外武官王海運認為,2000-2010年代的顏色革命大多發生在前蘇聯傳統勢力範圍的東歐和中亞(蘇聯在1991年解體,東歐劇變則以1989年6月4日在波蘭大選中成立首個非共產黨政權開始),俄羅斯政府認為此等革命的目的是壓縮俄國勢力範圍,並指責此等革命由美國煽動和資助[8]。2010年代民粹主義興起,顏色革命特徵的抗議活動也開始出現在許多傳統上被認為是具備一定民主的國家,例如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遭衝擊事件有顏色革命的特徵。[9]又如,專制政權被指利用自由國家網路開放的特性,大規模發起煽動言論,例如俄羅斯被指控對美國選舉實施操縱等。[10][11]

21世紀以來,有以社群網路串聯全世界聲援,顏色革命的抗爭技巧日趨變化。[12]2000年推翻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的學生組織Otpor!,其成員成立教育機構非暴力行動與戰略應用中心輸出革命經驗。一些受指導的機構在喬治亞烏克蘭敘利亞占領的黎巴嫩馬爾地夫埃及成功革命,令執政政府下台。[13][14]

特質

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學者A.Polese & D.O Beachain (2011) 指出顏色革命的共有特質為:[1]

  • 政權在人民中沒有支持度,而只有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沉默(acquiescence)。
  • 抗議陣營有廣大人民的認受性,舉凡街頭遊行都有數以萬計人參與,這也是顏色革命區別於少數軍人軍事政變之處。
  • 抗議陣營最初打算在選舉裡把執政政府擊敗以達成政黨輪替,但又估計執政政府會選舉舞弊以扭曲投票結果,所以抗議陣營在選民投票後馬上票站調查以統計較為真實的投票結果。
  • 非暴力抵抗包裝,以博取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同情,亦能藉指控「執政政府的暴力驅趕」上位。

案例

有部分人認為下列是顏色革命:

1970年代

1980年代

  •  菲律賓1986年的黃色革命
  •  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又譯絲絨革命。指東歐劇變時,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就實現了政權更迭,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故得名。「天鵝絨革命」也成為非暴力的通過和平方式更迭政權的代名詞。顏色革命基本上都是屬於「天鵝絨革命」類型。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批評

俄羅斯

俄羅斯政府認為顏色革命是「專注於製造破壞穩定的美國和歐洲的新戰爭方法,以其他國家的革命作為一種以低成本和最小傷亡服務於其安全利益的手段」[25]。俄羅斯政府官員,如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和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將顏色革命描述為外部推動的行為[26][27],其明確目標是影響破壞俄羅斯的穩定,代表了一種新的戰爭形式[28][29]。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曾表示,俄羅斯必須防止顏色革命:「我們看到了所謂顏色革命浪潮導致的悲慘後果。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教訓和一個警告。我們應該做一切必要的,以便在俄羅斯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30]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5年政策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稱,「反華勢力從未放棄在我國煽動『顏色革命』的企圖」[31]。曾任統戰部及宣傳部部長的張西明認為,顏色革命是美國製造他國政權更迭、從而推廣他國「美國化」、確保單極霸權無可動搖的重要工具[32]。有中共中央外辦領導、直屬安全部智庫的研究員表示,「顏色革命」已逐漸成為威脅第三世界國家政權安全的最大動盪源,是西方大國為其利益操縱的,冠以「革命」之名、顛覆他國政權、製造「可控混亂」的政治武器。終將把「國家和民眾帶向災難的深淵」[33]

相關條目

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