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公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然亭公園始建於1952年。陶然亭公園的所在地,金朝是金中都東部的城廂區,明朝、清朝為窯廠,專門燒制宮殿及城牆所用磚瓦。元朝、明朝、清朝,許多士大夫在陶然亭地區及附近,依傍高崗、土台、池塘、樹林,先後興建私家園林。[2]陶然亭周圍,有不少勝跡,陶然亭西北有龍樹寺,寺內建有蒹葭簃、天倪閣、看山樓、抱冰堂等建築,是名流遊憩之所,清朝道光之後其名聲堪與陶然亭相匹。陶然亭東南有黑龍潭、龍王亭、哪吒廟、刺梅園、祖園;陶然亭西南有封氏園;陶然亭正北有窯台;陶然亭東北有香冢、鸚鵡冢、醉郭墓、賽金花墓等等。[3]
1940年代末,陶然亭周邊名園已坍塌殆盡,陶然亭地區遍布荒冢,蘆葦叢生。據說,陶然亭附近先後兩次發生「怪鳥」事件。光緒二十年四月(1894年),附近居民忽聽見鳥聲如雷,疑是「蛟蜃」出世,故將其稱為「大老妖」,或稱「大妖鳥」,傳得人心惶惶。清廷聞訊後,調兵窮捕數月,無一所獲。民國五年(1916年)夏,又有居民聽見鳥聲大作,和22年前的「怪叫」相似,民眾由此再度傳聞有「妖鳥」,北京人前往陶然亭一帶觀看者終日不絕。搜捕時,從蘆葦叢中發現了鳥巢,鳥見人來,展翅悲鳴,遭警兵用槍擊墜,原來此鳥是只普通的夜鷺。這隻夜鷺被製成標本,陳列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內,供遊人參觀。[3]
1949年後,北京市人民政府疏浚北京內外城的河道,改造了龍鬚溝。1952年4月到10月,在陶然亭地區挖湖推山,開拓成陶然亭公園。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都北京市最早興建的一座現代園林。郭沫若題寫了 「陶然亭公園」門額。[3]1955年,陶然亭公園對社會開放。[4]如今這是一座融合了中國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藝術,突出中國「亭文化」的公園。[1]
陶然亭公園占地面積59公頃,其中水面17公頃。陶然亭公園管理處隸屬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陶然亭公園管理處內設10個職能科室:辦公室、計財科、經營管理科、勞動教育科、基建綠化科、保衛科、組織紀檢科、宣傳科(團委)、離退科、工會。下設12個隊級單位:文化隊、園藝隊、遊船隊、園務隊、護園隊、名亭隊、後勤服務中心、陶然亭公園食品店、園藝公司、陶然江亭商貿有限公司、陶然亭公園商店、陶然花園酒店。[1]
北京有俗話稱「要想成陶然亭,要想散紫竹院。」指男女朋友若同去陶然亭公園則會談成,若同去紫竹院公園則會分手。[5]也有說法是「成不成,陶然亭;散不散,紫竹院。」[6]
陶然亭公園有東湖、西湖、南湖,三湖之間分別有榭湖橋、玉虹橋、雲庵橋橫跨。被三湖環抱的湖心島上,除了西南角土台上的慈悲庵、陶然亭之外,還有北部的錦秋墩,以及東南部的燕頭山,這兩座小山與慈悲庵鼎足而立。錦秋墩頂上有錦秋亭,此地為花仙祠遺址。錦秋亭南的山麓上有「玫瑰山」,其地為香冢、鸚鵡冢、賽金花墓遺址。錦秋亭北的山麓的松林內,有高君宇、石評梅墓。燕頭山頂上有覽翠亭,和錦秋亭形成對景,覽翠亭西南的山下有澄光亭,覽翠亭北山下有常青軒。[7][3]
陶然亭是清朝的名亭,舊時又稱「江亭」(因創建人江藻而得名),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擔任窯廠監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內西側創建該亭,取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中「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詩意,為該亭題額「陶然」。[1]
陶然亭建成後,江藻常邀好友來此飲酒聊天,來的人逐漸增多,小亭子不能容納,江藻便和朋友們集資擴建,拆除亭子改建為軒,建成了如今的三間敞軒,但仍沿用「陶然亭」之名。[8]《光緒順天府志》載:「陶然亭,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監督廠事江藻建。亭坐對西山,蓮花亭亭,陰晴萬態,亭之下菰蒲十傾,新水淺綠,涼風拂之,坐臥皆爽,軟紅塵中清涼世界也。」[9]
如今,陶然亭東面外檐下的黑底金字的匾額是齊白石題寫的「陶然亭」,兩旁抱柱上的楹聯「煙藏古寺無人到,榻倚深堂有月來」為翁方綱所撰,翁同龢書寫。亭東側內檐下的抱柱上朝西懸掛「慧眼光中,開半畝紅蓮碧沼;煙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風。」是康熙十八年進士沈東田所撰,現代書法家康雍書寫。亭西側的內檐下朝東懸掛木紋底金字的「陶然」二字匾額,為江藻書寫,署「康熙乙亥仲夏,漢陽江藻題并書」;兩旁抱柱上朝東懸掛楹聯「似聞陶令開三徑,來與彌陀共一龕」是林則徐所撰,黃苗子重寫。亭梁上有蘇式彩繪:採菊圖、八仙過海、太白醉酒、劉海戲金蟾。亭內兩側的牆上還有很多石刻。[3][8][9]陶然亭的牆壁間嵌有石刻4方:南壁東為江藻撰文並書丹的《陶然吟引並跋》刻石及其族兄江皋撰文並書丹的《陶然亭記》刻石,江藻自題陶然亭詩中的後兩句是:「愧吾不是丹青手,寫出秋聲夜聽圖。」南壁西為譚嗣同書《城南思舊銘並敘》刻石及王昶的《邀同竹君編修陶然亭小集》刻石。北壁為彭八百的《水仙花圖》4幅。[3][2]陶然亭西面外檐下懸掛采自郭沫若題寫的「陶然亭公園」中的「陶然亭」三字匾額,落款「郭沫若」。兩側對聯為「煙籠古寺無人到,樹倚深堂有月來。」[3]
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二年間,王昶曾經和錢坫、徐書受、金翀、張彤、王復、胡元瑾共同邀請朱筠在陶然亭聚會設宴。王昶作《陶然亭小集詩》,其子王肇嘉將此詩用隸書書寫,刻石嵌在陶然亭內的牆壁上。文化大革命期間,該石刻被砸為兩截。為了恢復舊跡,陶然亭公園根據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原刻石的拓片重新刻石,嵌在陶然亭南壁上。[10]
翁方綱在北京任職期間,曾與黃景仁同游陶然亭、窯台,並且為陶然亭撰寫楹聯「煙藏古寺無人到,榻倚深堂有月來」。如今,這副楹聯懸掛在陶然亭正面的抱柱上,但不是翁方綱的原作,而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慈悲庵住持靜明請翁同龢補書。[11][9]
1811年,林則徐第三次進京會試,中二甲第四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14年,林則徐派充國史館協修。1814年到1819年間,林則徐多次參加陶澍等人組織的宣南詩社的活動。宣南詩社多在陶然亭活動,所以可以推斷林則徐應多次來過陶然亭。1821年,因父親重病,林則徐辭官回籍。1822年,林則徐又赴京補官,在北京等待上諭期間,林則徐獨自來到宣南詩社經常聚會的陶然亭,寫下了公認的陶然亭第一聯:「似聞陶令開三徑,來與彌陀共一龕。」[12]如今陶然亭懸掛的該對聯已不是林則徐原作,而是黃苗子補書。[9]
慈悲庵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創建於元朝,位於陶然亭公園中心島的西南角。慈悲庵又名大悲庵,元朝、明朝時名為觀音庵。慈悲庵於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到清朝光緒初年,慈悲庵僅剩三間大殿,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修,形成如今的規模。[3][9]清朝以來,因此處風光自然,一直是名士、文人聚會遊覽之所。[13]林則徐、龔自珍、秋瑾等人生前都常來這裡吟詩、游賞。[1][9]戊戌變法中的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曾在此多次集會,戊戌變法失敗後被處決的康廣仁埋葬在附近。章太炎反對袁世凱稱帝,也被囚禁在慈悲庵附近的龍泉寺。[3]
五四運動前後,少年中國學會在此活動,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先後到過這裡。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鄧中夏、羅章龍、蕭三及「輔社」在京成員,在慈悲庵集會商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會後在慈悲庵山門外的古槐樹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覺悟社、少年中國學會、曙光社、人道社、青年互助團五個團體的20餘名代表在慈悲庵北廳召開聯席會議,討論五四運動以後的鬥爭方向及各團體聯合的問題。1921年7月、8月間,李大釗通過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陳愚生租賃慈悲庵南房兩間,開展秘密活動,到1923年間,鄧中夏、惲代英、高君宇等人常來此參加會議。[3][1][9]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慈悲庵建築已破敗。[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隨著陶然亭公園的創建,慈悲庵也獲得修繕。[13]1976年,慈悲庵在唐山大地震中受損。1978年至1979年,慈悲庵作為革命紀念地獲得重修,原址全面恢復,陶然亭恢復為敞軒形式,《陶然吟》仍嵌於陶然亭牆壁中,並恢復了革命陳列室,後又開闢了陶然亭公園園史陳列室。[13][9]1984年,對慈悲庵進行修葺油飾,並且增建遊廊,但未改變基本格局。1994年至1995年,兩次進行油飾維修。2003年,複製了慈悲庵內的碑石。[9]
1978年至1979年重修慈悲庵時,立有一碑,嵌在牆內。碑文如下:
慈悲庵
慈悲庵創建於元,明清時曾幾次重修,一八九四年成此布局。
五四運動後,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等同志,曾先後在此從事革命活動,為了保護這一革命紀念地,於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按原狀修复,一九七九年十月竣工。
陶然亭公園
一九七九年十月十五日
慈悲庵的庵基為梯形台,高一丈余。牆上嵌有石刻「城市山林」四字,一說為翁同龢所書,一說為中華民國議員王玉樹所書,此碑原來嵌在慈悲庵東北角台基牆上,1978年重修之後不知去向,如今的石刻系根據原石刻拓片複製。山門朝東,院內有四個小院。庵內西側的三間敞軒便是陶然亭。慈悲庵總面積27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8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觀音殿、准提殿、文昌閣、陶然亭等。[3][13]院內還有遼代和金代的石質經幢。慈悲庵作為展覽館對外開放,2015年重新開放前,常年舉辦「陶然亭公園園史展」、「科舉文化展」(設在文昌閣)、「愛國主義教育展」。其中,「陶然亭公園園史展」展出了陶然亭公園的石刻、墓碑、出土文物。[1]慈悲庵珍藏有清朝翁同龢的「城市山林」四字石刻、李鴻馗的「可以遠眺望」五字石刻。[2]「愛國主義教育展」則展出有關少年中國學會等史料。[1]2015年7月1日,經過修繕的慈悲庵重新開放,並舉辦首個展覽「紅色夢——慈悲庵革命事跡展」。修繕後的慈悲庵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文物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新增古建築開放面積280平方米。[14]
准提殿的碑刻陳列室內,收藏著許多陶然亭公園歷史遺存的碑刻。其中主要有:
明朝皇帝朱棣曾在陶然亭地區設立一座黑窯廠,專管燒制磚瓦事務。因為黑窯廠前面的一座小山上建有較為高大的窯神廟,故人們將這座小山稱為「窯台」,年深日久窯台便成了黑窯廠的代表。[24]
清朝康熙年間,該窯廠交給窯戶自行打理,後來衰敗。清朝乾隆年間,有人自發在窯台上搭設涼棚,棚內設茶具,不少人喜歡來此登高品茶,留下許多登窯台的詩,比如王漁洋在《黑窯廠登高》中寫道:「寒雲蕭瑟古今哀,攜客同登萬里台。」「窯台登眺」漸成北京南城知名的觀景地點。[24]
清朝康熙五年八月(1666年),龔鼎孳邀汪琬、王士禎、李天馥、陳維崧等人在窯台設宴,為奉詔外遷隴西道的董文驥餞行。同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龔鼎孳又邀請上述人士在窯台登高。這兩次聚會中,多人均有詩作。龔鼎孳所作《窯台重陽會》:[25]
去天才五尺,韋杜古城南。
野樹隱殘寺,夕陽搖遠潭。
荊高能狂歡,王謝總清淡。
慚愧雙蓬鬢,年年此盍盞。
中華民國年間,窯台地區漸變荒蕪,遊人日少,然而每日清晨不少京劇演員來此吊嗓子練功,包括京劇大師譚鑫培。1940年代,京劇界一厥不振,窯台茶館走向荒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陶然亭公園於1961年重修了窯台茶館,並在1982年和1984年兩次修繕。如今,窯台茶館的院內還擺放著一塊出土的唐代窯煉。[24]
雲繪樓、清音閣原來是清朝乾隆年間建於中南海東岸的一組建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這組建築已經破舊不堪。[26]
1954年,由於施工需要,中南海內的雲繪樓、清音閣面臨拆除。建築學家梁思成鑑於這組建築造型優美、形式獨特,便提議保留,獲總理周恩來肯定。兩人便親自到陶然亭選址,將雲繪樓、清音閣遷建至陶然亭公園的西南部的武家窯遺址。遷建過程中,這組建築的磚、瓦、木、石上都編上序號,成為古建築異地遷建的較成功例子。[27][26][28]
《日下舊聞考》記載:「蕉雨軒南曰云繪樓,樓西有室曰韻磬。又西南為清音閣。」「雲繪樓三層北向。聯曰:『道堪因契真佳矣,畫豈能工有是夫。』又曰:『眾皺峰如能變化,太空雲與作沉浮。』清音閣聯曰:『宮商之外有神解,律呂以來無是過。』閣上下與雲繪樓通,有門曰印月,門外東南則船塢也。」「乾隆二十五年御製雲繪樓詩:『棣通景物斗韶妍,又見魚鱗效遠天。水墨丹青爭獻技,東皇寧許一家專。』」「乾隆二十六年御製韻磐居詩:『風水相吞吐,磐聲出碧粼。自稱宮與角,底辨主和賓。似矣彭茲口,居然泅水濱。東坡笑李渤,蓋是特欺人。』」[29]
雲繪樓共三層,坐西朝東,樓北有間屋名為「韻磬」。清音閣共兩層,坐南朝北,上下層之間有題字為「印日」的兩個門相通。雙層遊廊分別往東面、北面延伸,各連一座複式涼亭,這兩座涼亭相連而又獨立。遷建後的雲繪樓、清音閣帶有中國江南風格。清音閣西牆上有一塊《遷建竣工題記》石刻,記錄了這組建築的遷建過程。[26]
2015年8月13日,雲繪樓、清音閣開始免費試開放,舉辦雲繪樓、清音閣陳設展。該展覽自2014年3月開始籌備,依據《清代中南海檔案》及專家的建議,仿製清宮家具、字畫以及宮廷建築內部裝飾,首次恢復了清朝雲繪樓、清音閣的內部陳設。[28]雲繪樓、清音閣的開放屬於北京市2015年重要民生實事項目第26件,同期開放的共有北京市屬公園的10處古建築,包括陶然亭公園慈悲庵、雲繪樓·清音閣、水榭,北海公園碧海樓,頤和園益壽堂,香山公園致遠齋、韻琴齋,北京動物園暢觀樓,景山公園綺望樓。[30]
水榭又名曠怡樓,建於1975年9月,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位於湖東岸邊,是一棟遊船形狀的小樓,水榭東西兩端有山石、竹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曾作為歌舞廳、錄影廳。1998年左右,成為北京紅十字會的辦公樓。2010年代,北京紅十字會遷出。2015年,正值陶然亭公園對社會開放60周年,水榭對遊客開放,展出《陶然亭公園園史展》,分為「江亭雅集」、「都門勝地」、「城市山林」三部分,展出文物複製品4件,拓片3件,碑刻1件,文獻6本,照片近300張,並在視頻放映廳放映《一日一陶然》、《城市山林》、《公園記憶》三部電影。[30][4]
瑞象亭原來是北京市西城區南橫西街上的聖安寺的建築。從元朝開始,聖安寺便是北京官員、文人游賞之所。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出資重修聖安寺。重修後的聖安寺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依次為山門、天王殿、瑞象亭、大雄寶殿。殿上匾額均是乾隆帝御書。聖安寺內原有的三尊三世佛像移至靜明園供奉,其他佛像均重加塑飾。[31]
北平和平解放後,聖安寺改為私立聖安小學,後來為宣武區南橫街第一小學、宣武區少年科技館。文化大革命中,聖安寺遭受嚴重破壞。後來,聖安寺內保存完好的瑞象亭遷至陶然亭公園西門內北山頂。[31]
該亭如今以「聖安寺瑞像亭」的名義被列為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32]
中央島上有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高君宇及其女友石評梅的墓碑。[1]
1921年至1923年間,李大釗在慈悲庵院內租借兩間僧房作為革命活動場所,高君宇等人多次在陶然亭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25年3月5日,高君宇病逝,終年29歲。中國共產黨北方組織根據其遺願,將其安葬在陶然亭畔。高君宇墓碑有一首海涅的詩:「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高君宇生前曾將該詩作為座右銘寫在相片背後送給石評梅。高君宇病逝後,石評梅將這首詩作為悼詞懸掛在靈堂上,並刻在高君宇墓碑上,還在一旁寫下:「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33]
在一次山西同鄉會上,石評梅結識了高君宇,此後感情日深。高君宇逝世給石評梅帶來沉重打擊。無論寒暑,無論早晚,石評梅總來高君宇墓憑弔、掃墓,雪天還常在墓碑前的雪地上寫下「我來了」三字。三年後,石評梅因悲傷過度又患乙型腦炎而病逝,終年26歲。後來,其親屬根據其遺願,將她葬在高君宇墓旁。[33]石評梅墓碑上刻有「春風青冢」。[3]石評梅墓碑第二級基石正面豎刻著:[9]
石評梅先生諱汝壁,前清光緒二十八年陰曆八月十九生於山西平定。幼聰慧,長好文學,而長有致力教育以改造社會之志……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體育及國文教員,女子部學級主任,六年之間,勞績卓著。有《濤語》、《禱告》、《偶然草》數書行世。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以肺病歿於協和醫院。年二十有七,葬於北京宣武門外陶然亭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曾親自到此悼念高君宇、石評梅。陶然亭公園建園初期,高君宇、石評梅墓遷到南郊人民公墓,直至1956年周恩來總理考察北京市規劃圖時指出:「革命和愛情並不矛盾,留這它對年輕人也有教育。」故1956年8月,在彭真的關懷下,高君宇、石評梅遷回陶然亭公園。鄧穎超曾7次來此悼念高君宇、石評梅。文化大革命期間,高君宇、石評梅的愛情被視作資產階級溫情,墓碑遭到推倒,墓地長時間未受保護。直至1973年,在鄧穎超的關懷下,高君宇的遺體才被火化,骨灰安放到八寶山革命公墓。1984年,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園林局、北京市文物局在陶然亭公園重修高君宇、石評梅墓。1986年,共青團北京市委等16個單位共同出資,在高君宇、石評梅墓原址興建了高君宇、石評梅的半身大型雕像。1994年,高君宇、石評梅墓被命名為「宣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3]
賽金花墓原來位於陶然亭公園中央島錦秋墩南坡上,其東邊原有香冢、鸚鵡冢。1936年籌辦賽金花墓時,潘毓桂、張次溪、齊白石等名流均參與。賽金花墓是用大理石砌成,墓前立有1.8米高的花崗岩碑。陶然亭公園建園時,賽金花墓遷至郊外公墓,但墓碑及有關石刻保留在陶然亭公園,如今在慈悲庵內展出。墓碑上有樊增祥撰文並書丹的《前彩雲曲》,樊增祥撰文、張伯英書丹的《後彩雲曲》,張大千繪製的《彩雲圖》。[9][7][3]
位於陶然亭北。醉郭名為郭瑞,字雲王。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郭瑞眼見清朝政治之腐敗及帝國主義之兇殘,便佯裝瘋癲,謳歌往來於市,人稱「醉郭」。郭瑞死後,《京話日報》的彭翼仲出資為其辦理喪事,將郭瑞的遺體埋葬於此。「醉郭之墓」四字由彭翼仲題寫,墓志銘由林琴南撰文、祝椿年書丹。如今,此墓已無存,墓碑在慈悲庵內展出。[2]
陶然亭西側的小丘坡上的叢冢中有座香冢,清朝初年立,是為紀念一位杜十娘式的「義妓」而建。碑陽銘刻篆書「香冢」兩字。碑陰銘文為:「浩浩劫,茫茫愁。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煙痕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以上為隸書,其後有「題香冢碑陰」五個行書小字。其後又有行書七絕一首:「飄零風雨可憐生,香夢迷離綠滿汀,落盡夭桃與穠李,不堪重讀瘞花銘。」[3]
實際上這位所謂的清朝「義妓」其人其事乃至其墳,全是當時一位張姓御史偽造的,以歌頌理想中的愛情絕唱。[7]
鸚鵡冢位於香冢旁邊,曾兩度出現在錦秋墩上。傳說清朝道光年間,有位名叫張春陔的侍御,見清朝政治日益腐敗,便屢次上書皇帝,但奏摺或被扣壓,或轉回他手中,他一怒便在錦秋墩下埋藏了自己的文稿,並堆起小墳頭以示諷刺。日久年深,此冢變為平地。[3]
此冢第二次出現據說是在晚清,有位名叫鄧完白的學者,養了一隻非常可愛的鸚鵡,他每天給鸚鵡餵水餵食。他家還養了一隻大狸貓,有一天他正和友人在客廳談話,大狸貓撲上去咬死了鸚鵡。友人對鄧完白說:「常聞陶然亭的錦秋墩上,早年有過一座鸚鵡冢,只是現在沒有了,你何不將這死去的鸚鵡埋在那裡,以續前人的故事呢?」鄧完白便將鸚鵡埋葬在此。[3]
原址位於湖心島上的錦秋墩頂上,現已無存,原址現為錦秋亭。花神廟又稱花仙祠,是一座「裡面有十二仙女像」的三楹小房,四周「繞以短垣」。清朝道光年間,詩人何兆瀛在《上巳邀同人宴集自作》詩中稱:「花仙祠畔吹瓊管,尚有何人擪指聽。」[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8月北京市政府拆除東長安街牌樓、西長安街牌樓。拆下的構件運到陶然亭公園保存,1955年這兩座牌樓在公園內按原樣重新組建。兩座牌樓的遷建獲得了周恩來的關照[34]。
文革期間1966年,歷史學家傅樂煥在此投湖自殺。1971年,江青到陶然亭公園視察。同年9月,在江青指令下,以「牌樓是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為由,將這兩座牌樓拆除[34]。
2011年,陶然亭公園重新建起了這兩座牌樓。因為原有構件已全部散失,故此次為全部新建,外觀仿照了原牌樓的形制[34]。
1985年,在該公園內西南部興建「華夏名亭園」,成為該公園的「園中之園」,占地10公頃,集中仿建了中國各地名亭十多座。華夏名亭園由北京市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獲北京市優秀設計一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建系統優秀設計一等獎、全國優秀設計金質獎。[1]
華夏名亭園內,按照1:1的比例仿建了中國六省九地的古代名亭,包括「醉翁亭」、「蘭亭」、「鵝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滄浪亭」、「獨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多座。[4]
2015年,正值陶然亭公園對社會開放60周年,陶然亭公園在華夏名亭園的展廳里開始舉辦《中國名亭文化展》。展覽以水墨長卷的風格展示了亭的「建築之美、水墨之美、書法之美、文字之美」。展覽還展示了中國四大名亭——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愛晚亭的手工製作的木雕模型。[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