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

美籍華裔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破空

陳破空(1963年12月20日)原名陳勁松,旅美中國作家政論家異見人士八九民運廣州地區、以及上海八六學潮主要領導者。生於中國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曾就讀於湖南大學同濟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並獲哥倫比亞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曾執教於廣州中山大學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美國之音台灣三立電視台新唐人電視台等電視台嘉賓。其同時也是知名的YouTuber

快速預覽 陳破空, 性別 ...
陳破空
性別
出生 (1963-12-20) 1963年12月20日61歲)
 中國四川省三台縣
居住地 美國紐約市
國籍 美國
別名陳勁松、假和尚
母校湖南大學土木系
同濟大學管理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職業作家
政治評論家
人權活動家
YouTuber
知名於犀利觀察,評論時局
競爭者梁裕峰
獎項美國僑界「萬人傑」新聞文化獎
2007年
網站chenpokong.com
YouTube資料
頻道
活躍年代2015年10月至今[1]
類型國際政治評論
訂閱量41.5萬(截至2022年9月22日)[1]
總點閱數3億次(截至2022年9月22日)[1]
關閉

經歷

早年經歷

八六學潮及八九民運

1985年12月,當時身為同濟大學研究生的陳破空率領該校9名研究生上書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呼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民主進程。該事件被視為一年後的1986年學生運動(史稱八六學潮)的前兆[2]。1986年12月,陳破空在上海發起八六學潮,呼籲民主改革,他所在的同濟大學因此成爲這年上海學潮的主力。八六學潮遍及中國十幾個大城市,在上海形成高峰。該運動和平落幕後,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因同情學生民主訴求,遭鄧小平等政治老人罷黜,為兩年多後中國八九民運的爆發埋下重大伏筆。陳破空於同濟大學畢業後,前往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很快在當地發展和組織民主運動。1989年,陳破空發起並參與組織廣州學潮,於當年一月在中山大學成立「民主沙龍」。四月,往海珠廣場,與組織學潮的學生領袖陳衛、於世文等一道,啟動廣州地區民主運動。期間為鼓動民主運動發展而撰寫大量文告和宣傳品。八九民運結束後,遭當局通緝,兩度入獄(1989年和1993年),歷四年半[3][4]

流亡美國

1996年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成為訪問學者。隨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1997年起擔綱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

2005年12月,台灣當局邀請海外民運、法輪功及藏獨人士以「觀選」為名,赴台協商合作事宜,陳破空亦在受邀訪問台灣之列,在此次訪問中其嫖妓醜聞意外曝光,名噪一時。以陳破空為首的參訪者並未如期前往台灣各個選舉站「觀選」,而是趁機逛街購物、搭車遊玩,甚至去色情場所尋歡。期間,陳破空指控一參訪者深夜外出未歸,結果卻引發參訪團內訌。法輪功梁裕峰對陳破空的做法不滿,認為陳破空賣友求寵,是十足小人,盛怒之下,梁裕峰向台灣當局告發了陳破空嫖妓賴帳遭追討一事。

2009年3月,陳破空應西藏流亡政府邀請,訪問位於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探訪流亡藏人、學校、廟宇和社區,出席西藏人民抗暴50週年紀念大會並發表演講。行程結束後,寫下散文名篇《陽春三月,探訪達蘭薩拉》,部分刊登於香港《開放》雜誌。[5]

2013年10月31日,台灣民主進步黨召開第七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邀請陳破空擔任引言人。會議主題是「區域安全與兩岸關係」,高雄市長陳菊主持了會議。陳破空認為,處理與中國的關系,首先需要明辨台灣的優勢。與中國相比,今日台灣的優勢,不是經濟,不是軍事,而是普世價值和國際聯盟。這兩條,是台灣的本錢。台灣與中國談政治協議,必須以中國的民主化爲前提。[6]

2019年6月3日,六四事件30週年前夕,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會見以陳破空和中國大陸民運人士代表團,表達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支持。陳破空表示:北京對台灣加緊滲透和顛覆,台灣須堅持立場,加強防範,始終與美國和文明世界站在一起。蔡英文則向陳破空等回顧了台灣艱辛不易的民主之路,表達了守護普世價值、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的堅定決心。[7]

觀點

陳破空政論主要發表於自由亞洲電台香港《開放》雜誌、風傳媒禁聞網等網站。

  • 2013年11月,陳破空表示:「以香港十餘年來,原本上軌道的法治秩序逐漸崩解,淪為中共高官洗錢中心;中資進入香港、一手掌握香港經濟命脈後,香港已逐漸中國化,從法治社會變成官商治港,物價、房價飆漲,中產階級苦不堪言。中國不僅企圖在經濟上壟斷台灣,還藉由台商把中國不遵守法治、獨厚特權的腐敗文化輸入台灣,這是統戰的一部分。台灣人應警惕提防中國在經濟上控制台灣,服貿協議的本質就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給中國共產黨打工。」他強調,台灣最可貴的是民主人權法治普世價值,台灣人應珍惜;中國高官嘴巴擁護祖國,實際上拚命把錢送國外,更有成千上萬中國人想辦法移民,「中國連中國人民都不想要」。[8]
  • 2015年1月28日,美國之音時事大家談節目邀請司馬南上電視與陳破空辯論中國時局,主題是習近平反腐與權力鬥爭。陳破空在辯論中定義習近平反腐是「選擇性反腐」。[9]
  • 2019年6月9日和16日,一百萬和兩百萬香港民眾走上街頭,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集會與遊行「反送中」。陳破空表示:香港東方之珠,照亮了黑暗中國,鼓舞了全世界。陳破空認為所謂暴力,首先來自警方、黑社會和中共地下黨。如何平息香港事態?陳破空認爲北京應該回到中英聯合聲明、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放棄對香港雙普選的阻礙。[10]
  • 2020年1月,陳破空前往台灣觀選,在當地電視台節目中評論道台灣民衆應投票支持反共抗中的候選人和政黨,淘汰親共的候選人和政黨、尤其那些投降派和中共代理人。陳破空認爲,台灣人民投票,也是爲英勇抗爭的香港人民和慘遭集中營迫害的維吾爾人和哈薩克人投票。他認爲,2020年的台灣大選,是民主與獨裁、民進黨與共產黨、美國與中共的對決。他力挺台灣立法反滲透,拒紅色敵對勢力於國門之外。2020年1月11日,台灣大選揭曉,蔡英文高票勝出,當選連任。民進黨在國會保持席次過半。[11][12]
  • 2022年10月,中共召開二十大,閉幕日發生震驚中外的胡錦濤離場事件。陳破空在自由亞洲電台發表系列評論,認為二十大閉幕式主席台那一幕,是一種政變,應驗他早先「不連任是正常、連任是政變」的論斷。他認為:團派集體出局,是中共政治文明進程的夭折。他判斷,當日是二十大閉幕日,大會選舉中央委員會,而非政治局委員。而在當天的中央委員會名單中,團派人物胡春華在列,但李克強和汪洋遭除名。依照會規和常識,二十大閉幕日當天擺在胡錦濤面前的,只能是中央委員會名單。故而,胡錦濤質疑或要求核對的是李克強和汪洋是否在中央委員會名單上,而並非質疑胡春華是否在中央委員會名單上。習近平害怕調換名單遭揭穿,故而下令將胡錦濤強行架離出場。陳破空還反駁了日媒的唇語解釋和其他媒體的胡春華說。陳破空分析,強行架離的開會模式或由來已久,大致從2018年習近平強行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後就已開始。[13][14][15][16][17]
  • 2024年1月11日,台灣大選投票前夕,德國之聲發表馬英九訪談,認爲兩岸關係必須相信習近平。陳破空對此在自由亞洲電台發表特約評論,指出:出生香港、自幼就在台灣成長的馬英九,不懂中國大陸、不懂共產黨、尤其不懂習近平。馬英九或並不精通歷史,但更不精通中共統治者的複雜心機,對中南海厚黑學毫無概念。猶如一個長期居家的白面書生,不知江湖之險惡。[18]

個人成就

  • 2007年獲美國僑界「萬人傑」「新聞文化獎」。[19]
  • 2011年入選博訊新聞網華人百大公共知識分子[20]
  • 2012年入選博訊新聞網華人百大公共知識分子[21]
  • 2022年入選中文網際網路社區三大聽床師。[22]

個人作品

陳破空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南海厚黑學》、《假如中美開戰》、《關於中國的一百個常識》、《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紅色紙老虎內幕》等。另有小說《颱風》、詩集《緋聞》、色情小說《趙飛燕》等。

  • 《三十年中國繁荣之終結,天安門事件的魔咒》. 日本商業出版社. 2019年. [23]
  • 《金錢、間諜與成龍現象》. 日本商業出版社. 2018年. [24]
  • 《川普對決習近平》. 台灣前衛出版社. 2017年. / 《川普對決習近平》,港台書店[25]
  • 《美中冲突:战争还是交易》. 日本文藝春秋. 2017年. [26]
  • 《中南海厚黑学》. 香港開放出版社. 2009年. / 《中南海厚黑學: 中共不能說的秘密》,台灣允晨文化公司,2010年[27]
  • 《假如中美开战》. 台灣允晨文化公司. 2013年. / 《假如中美開戰:二十一世紀的戰爭》,港台書店[28]
  •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 台灣前衛出版社. 2015年. / 《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港台書店[29]
  • 《不受歡迎的中國人》(書後附《陳破空自傳》中文版). 香港開放出版社. 2015年. [30][31]
  • 《傾斜的天安門》. 台灣博大出版社. 2016年. [32]
  • 《关于中国的一百个常识》. 台灣博大出版社. 2007年.[33]
  • 《红色纸老虎内幕》. 日本扶桑社. 2013年. [34]
  • 《紅牆下的權力鬥爭》. 日本幻冬舍. 2014年. [35]
  • 《日美中亚洲開戰》. 日本文藝春秋. 2014年. [36]
  • 《品性下劣な中国人》. 日本扶桑社. 2014年. [37]
  • 《習近平之謀,共産党之死》. 日本商業出版社. 2016年. [38]
  • 《徹底解說被誤讀的中國》. 日本商業出版社. 2016年. [39]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