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媒体界人物、知名新闻记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博生(1891年11月5日—1957年8月13日),譜名溥賢,字明溥,號博生,筆名淵泉,福州閩侯人,中國記者、政治人物。他是五四運動前後將馬克思主義介紹入中國的重要人物。
陳博生畢業於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早稻田政治系。在日本期間,他和李大釗均為留日學生總會文事委員會委員,並且均為1916年春設立的中國經濟財政學會責任委員(責任委員共有六位)。民國成立後,任國會眾議院任秘書。畢業後,他在歐洲和美國遊學。1916年前後,他歸國,和李大釗一起進入了《晨鐘報》(為《晨報》前身)社任編輯,後任《晨報》主筆。1918年底,他作為《晨報》特派員赴日本,觀察巴黎和會前日本朝野態度,採訪吉野作造等人的「黎明會」和日本社會主義思想及工人運動的狀況。[3][4]
五四運動前夕,陳溥賢歸國,從1919年4月起以「淵泉」為筆名撰寫文章介紹日本社會主義思潮以及馬克思主義。1919年5月,他任《晨報》總編。1919年7月至8月,他再次以特派員身份赴日本東京進行採訪報道。1920年底,他作為《晨報》駐英國特派員赴英國,他也因此而成為中國報界首位駐歐洲特派員。1922年他歸國,在北京《晨報》繼續任職。1924年,他因為抨擊馮玉祥所部國民軍而遭到馮玉祥所部緝捕。1928年,《晨報》停刊,他隨張學良到中國東北,此後任《民言報》主筆、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顧問等職。1928年6月遊學歐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1930年,他任北平《晨報》社社長。[3][4]1930年1月30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會北平分會成立,胡適、成舍我、陳博生、徐旭生、許德珩、任叔永、蔣夢麟、李濟之、馬幼漁當選執行委員。[5]
後來他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1936年5月任該社駐日本東京特派員(劉尊棋為助手),籌設中央社第一個國外分社-東京分社,引起國內新聞界之重視。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回國,任中央通訊社總編輯。[6][7]1938年到1948年,他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0年12月,他改任《中央日報》(重慶版)社長兼主筆。1942年後,他仍任中央通訊社總編輯。[8]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代表中央通訊社參加了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的受降儀式。 [6]
1946年,他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後,他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3][4]1949年,他隨中央通訊社撤往台灣。1950年6月,他辭去中央通訊社總編輯職務。[6]
陳溥賢當記者和主筆時在各報刊登的文章非常多。以下部分文章經學者石川禎浩考證,認為均是陳溥賢的著作:[4]
他還有若干專著,比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