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是大日本帝國時期日本內閣的一項制度,軍部大臣(指陸軍省陸軍大臣、海軍省海軍大臣)任用資格須是現役軍官的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及日本投降後廢除。
制度演變
1900年,日本在山縣有朋內閣期間,制定加強軍部地位來抗衡政黨政治文官勢力的一個舉措,對政府陸軍省及海軍省官制進行了修改,確定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規定內閣成員中的陸、海軍大臣須是現役武官的大將或中將,而且對天皇負責。從而更進一步加強軍部的政治影響力。這項制度造成了企圖撇開軍部的意志進行組閣和維持內閣都是比較困難的,軍部能以陸、海軍大臣直接請辭,而又不派接任者的方式搞垮政府內閣。
1912年12月,在西園寺公望內閣期間,因拒絕陸軍增設兩個師團的要求,時任陸軍大臣上原勇作提出辭呈,陸軍不派繼任者(被稱為「陸軍罷工」),導致西園寺內閣垮台。這個制度被軍部利用,合法的搞垮政府內閣。由此還引發了擁護憲政的大正政變。
1913年大正政變後,山本權兵衛海軍大將出任首相(內閣總理大臣),修訂軍部大臣的任職資格,僅限於現役將官的規定被刪除,廢除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編入預備役或退役的武官也有資格可出任陸、海軍大臣,以限制軍部的政治影響力。這被認為是大正時期推行民主的重要舉措之一。
1936年二二六事件後統制派軍人東條英機控制軍部,以防止轉為預備役的皇道派將領謀求陸軍大臣職務的名義,廣田弘毅內閣期間,恢復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加劇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化。此後,1937年宇垣一成被受命組閣時,因陸軍持反對態度不出陸軍大臣人選,組閣失敗。1940年米內光政內閣期間,因反對締結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引起陸軍不滿,時任陸軍大臣畑俊六提出辭呈並且不出繼任者導致內閣垮台。1941年近衛文麿因反對對美開戰在東條英機等壓力下被迫辭職後,軍部藉此機會控制內閣,建立極權內閣,成為實際上的日本最高權力機關。此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首相多數由軍人出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由美軍占領,原內閣組織形式也隨之廢除。戰後新成立的自衛隊和防衛廳(今防衛省)為了避免戰前軍官凌駕政府的局面重演,實施「文人領軍」政策,國防大權長期以來落在廳長(今防衛大臣)下的內局文官手中,而非自衛隊將領之上。文武地位至21世紀後才趨向對等。
參考文獻
- 百瀨孝 著/伊藤隆 監修『事典 昭和戦前期の日本 制度と実態』(吉川弘文館、1990年) ISBN 4-642-03619-9
- 筒井清忠『昭和十年代の陸軍と政治 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の虛像と実像』(岩波書店、2007年) ISBN 978-4-00-023443-6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