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受申(1906年2月15日—1968年1月),原名金文佩,後改名金文霈,字澤生,生於北京滿族人,曲藝史家、民間文藝家、民俗學家。1925年起,長期擔任教師中醫師,兼職報刊編輯專欄作家;1953年,經老舍爭取,轉至北京文聯工作。因在《立言畫刊》《一四七畫報》上連載〈北京通〉專欄文章探究北京民俗文化而聞名,被稱為「北京通」。[1]:8-9對北京歷史典故熟稔,與張次溪有「京華掌故首金張」之說。[2][3]

快速預覽 金受申, 本名 ...
金受申
圖自1938年《立言畫刊
本名金文佩
澤生
出生1906年2月5日
 大清順天府北京城
逝世1968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職業民俗作家、文藝批評家、記者
語言北京話
民族滿族
教育程度研究生
母校老君堂小學
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
京師公立第一中學堂
中國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
創作時期1930年代-1960年代
體裁民俗文學、文學評論
主題北京之風土人情
代表作《北京通》
受影響於老舍
羅常培
關閉

早年經歷

1906年2月15日,金受申生於北京的一個旗人家庭。[4]關於他的旗籍,民俗學家王佐賢認為,金受申是完顏氏[5]隸屬鑲黃旗[來源請求];據愛新覺羅·瀛生回憶,則為瓜爾佳氏,隸籍內務府正白旗[4][6]

金受申幼年生活優渥,1911年進入私塾上學,念了《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六言雜字》五本小書。[7]辛亥革命,父親因此殉難。1912年,改名為金文霈,進入老君堂小學。1916年,母親逝世,家道中落,因而輟學。[4]後被叔父撫養,轉入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註 1],當時老舍是這所學校的校長。[9]

1923年,以小學畢業考試第一名的成績,[6]升入京師公立第一中學堂[註 2],改名為金受申。「受申」之名是北京旗人作家白雲祉算命所贈,[4]云:「今贈受申為字,蓋以聖人受命於天,閣下受命於地,斯亦足矣!」然而,金受申本人卻以為「受申」意味著挨罵、招說、挨瞪、被捋,便欣然接受這個名字。[10]

當時京師公立第一中學堂的校長是羅常培,而老舍則任教國文崑曲等課程。[4]此外,他還成為羅信耀的同學。[11]愛新覺羅·瀛生傅耕野因在國立北京大學師從羅常培,故而稱在京師公立第一中學堂先行受教的金受申為同門學長。[6][7]

職業生涯

教書育人

金受申稱,擇業時受不了階級大如山的官員生活,故而選擇「一人說話大家聽」的教師生活。[7]1925 年起,在大學求學的同時,金受申先後在京師公立第十五小學[註 3]京師公立第一中學[註 2]等中小學,此後教書育人二十餘年。[4]1929年農曆正月初一,接受基督教公理會洗禮,故而後在教會崇實中學[註 4]任教多年。[6][7]還曾擔任過私立弘仁小學[註 5]的兼職校長。[9]1931年,從北新橋附近的八寶坑1號搬到五道營胡同36號[註 6],自此在此定居,不曾搬離。[10][13]至1953年,在北京市第一中學教書。[4]

中醫問診

金受申師從中醫名醫汪逢春趙樹屏,是一名執業中醫師[1]:8-91939年,在北平第三次中醫考詢中考取第一名;[7]自1942年冬起,上午在家應診,下午到和平門北新華街京華藥房應診,後來還在《立言畫報》上刊登病例、公開處方,[6]發表過「戒鴉片良方」、「治瘡良方」、「治干血良方」、「治吐血良方」、「治便血良方」。[7]兼任過華北國醫學院教授。[14]1950年代在文聯工作時,為同事鄧友梅開過處方,後者到藥店聽店員講述,方才知道金受申是一名正經持牌的中醫師。[9]

文字編撰

中學在校期間,開始以稿費貼補家用,[15]為《晨報》《益世報》《華北日報》《新民報》《立言報》等報紙供稿。[4]1924年,中學畢業,出版《〈古今偽書考〉考釋》[參 1][15]考入北平中國大學[2]21歲起,考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求學四年。[15]大學就學期間,出版有《中國純文學史》《〈公孫龍子〉釋》[參 2]《稷下派之研究》[參 3]《國故概要》[參 4]《清代詩學概論》《北京話語彙》等學術著作。[4]

1930年代,擔任《立言報》副刊編輯。[2]1935年為《華北日報》寫關於北京的文字,1937年為《新興報》寫「故都雜綴」,為《全民報》寫「新京舊語」,為《正報》寫「北京通」。[15]1938年至1945年,《立言報》改為《立言畫刊》,[2]任編輯及專欄作家。[1]:8-9在《立言畫刊》開闢〈北京通〉專欄。[15]1945年8月,《立言畫刊》停刊後,於第二年擔任《一四七畫報》主筆。[4]〈北京通〉專欄後又在《一四七畫報》上連載。[15]

文聯工作

1950年,老舍擔任北京文聯主席。[16]1953年,經老舍爭取,金受申轉至北京文聯工作,[1]:8-9任《說說唱唱》《北京文藝》編輯,[4]出版有《北京市東城區志》《金受申講北京》《隨心集》《京華奇人錄》《行醫錄》等書。[15]期間為評書演員陳蔭榮整理過評書,[9][15]於1956年出版《隋唐》之中的《鬧花燈》[參 5]和《賈家樓》[參 6]。然而並未忠實於陳蔭榮之口述,如陳蔭榮版本「秦瓊等人並沒有殺出長安城」的劇情,被逕自修改為傳統老版本的《隋唐》「七傑殺出長安城」的劇情。[9]1957年及1959年,分別出版了《北京的傳說》上下兩本小冊子。[16]1961年,出版《北京話語彙》[參 7][4]其中收錄了一千多條北京話匯[17]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老舍等一批人被帶到國子監遭受毒打,後不久,老舍因不忍迫害於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盡。[4]金受申驚恐不已,身患重症,[16],於1968年1月因病辭世,享年62歲。[4]

成就

北京民俗

至1945年,《立言畫刊》之《北京通》專欄共發表了三百多篇研究清末民初北京社會生活的文章,內容包含北京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民俗傳統等。因此被人稱為「北京通」。[10]石繼昌則以「京華掌故首『金』、『張』」為題在《春明舊事》中撰文,稱讚金受申與張次溪二人雖然治學路徑迥異,但都對北京歷史典故之梳理編纂貢獻極大。與張次溪鑽研古籍資料不同,金受申雖然也參照古籍,但主要依靠親身採訪寫作,且側重車夫小販、工匠雜役在內的中下層人士,採訪地點包括且不限於茶館酒肆、冷攤小市、廟會戲場、野寺荒郊。[2]北京歷史文化及圓明園研究專家劉陽評價道:「金受申是我爺爺的朋友,常和我爺爺在小酒館聊天。晚年的時候窮困潦倒,但對吃的講究仍然到了極致。就是你只聽他說話不見人,會覺得他錦衣玉食,但一見面發現是個窮苦的老頭兒。」[18]

1989年,北京文聯將這些文章被編排入《老北京的生活》[參 8]一書,共有120篇,按37個專題分別排列;後又集結出版《金受申講北京》[參 9][15]後來葉祖孚等人也參與編纂以〈北京通〉為綱的叢書,再度集結出版。[19]

曲藝評論

金受申時常光顧老天橋,觀看曲藝表演。[20]1930年代,金受申通過實地考察,發表過大量戲曲藝術之研究,如《北平的俗曲》《岔曲萃存》《北平的評書》《瞽人的藝術》等,成為後世研究曲藝的基本資料。[1]:8-9其參與編輯的《立言報》及《立言畫刊》有著大量的關於京劇的評說以及推介,《立言畫刊》三分之一的篇幅是關於京劇,內容側重對京劇演員及劇場情況的介紹,圖文並茂,對抗日戰爭時期北京京劇演劇市場做了真實細緻的記錄。[21]

老舍研究

老舍是金受申小學和中學老師。1947年,金受申化名「公孫季」在《一四七畫報》開闢「一枝樓隨筆」專欄,評論三十餘名文化人物,其中首篇即為《老舍的身世》,詳細考證了老舍的滿洲姓氏、旗籍、經歷等,是老捨生平研究的重要依據。文章以老舍家族聚居地、墓地、出生地均在北京正黃旗地界,進而推定老舍是正黃旗,並補充「也許是正紅旗吧」。[4]

1953年老舍為金受申介紹了北京文聯的工作,1962年金受申為老舍祝壽稱「緬懷四十年白髮師生」,1963年老舍為《北京話語彙》作序贊金受申是「博聞廣見的北京人」。[4]老舍之子舒乙則評價道:「北京犄角旮旯的事,沒有他不知道的。」[22]在《正紅旗下》創作過程中,老舍常常與金受申交流自己的書稿,並對金受申的意見非常重視。然而書稿未完成,老舍便因不忍文革迫害自殺,金受申亦於1968年1月因病辭世。[4]

注釋

引用

拓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