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台東縣排灣族大頭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烏灣·巴加里努克(排灣語:Tauan Patjaljinuk,1921年6月6日—2001年3月11日),漢名包春琴,排灣族土坂大頭目,與族人遷到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後,依然維護排灣族的五年祭等習俗。
漢名「包春琴」的道烏灣(Tauwan)生於1921年6月6日[1],生於巴力分愛(Palivengai)[2],。她祖父是領屏東縣古樓、大谷及台東縣森永、加津林等九個部落的大頭目[3]。
12歲時,道烏灣隨父母從大武山大谷社遷居到達仁鄉土坂村[4]。約15歲時,她以長女身分接任巴加里努克(Patjaljinuk)、卡加日坂(katjarepan)、答鹿答旦日(Tjinerhalj)家族的聯合大頭目[5]。因作為巴加里努克家族頭目的祖輩在大谷社、古樓社等地聯婚,她順理繼承了另外兩家族的領導地位[6]。族人不直接呼其名,而以「馬乍乍伊樣」稱呼女頭目[2]。她也繼承了作為一尊長240公分、作為傳世信物的祖靈柱[7]。
戰後,道烏灣成為鄉內第一位女性民意代表,還是部落中接生最多的助產士[2][6]。道烏灣兒子包世晶表示,隨著社會環境改變,台灣部分原住民不再向頭目納貢,但土坂仍保有納貢及巫婆、祭司、男覡、策士家臣制度等習俗,這也是她母親日後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的原因之一[3]。
過去,排灣族舉行五年祭時,需出草獵人頭以供刺球活動用,近代才改用籐製[8]。1970年代,道烏灣大力鼓吹族人恢復原先遭日本政府禁止舉辦的五年祭[3]。在舉行祭祀大典當天,道烏灣會與古進香、陳枝仔先在土坂村55號的祖靈屋作法邀請大武山的遠祖來土坂村暫居,然後象徵性帶領祖靈來到土坂國小操場舉行搶刺球[9]。1983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得知土坂村有五年祭,便由胡台麗、蔣斌等人組織研究小組,於10月16日到26日到土坂村拍攝,至1984年10月20日影片以「神祖之靈歸來」之名公開放映[10]。1986年11月12日,道烏灣在台北市社教館獲頒第二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個人獎[11]。對於獲獎,包春琴認為她是頭目,這是她份內應盡的義務、責任[4]。像是獅子鄉內文村排灣族人在1934年舉行過五年祭後,中斷多年未祭,最後只剩九旬的黃水秀、朱振中懂得這祭祀[12]。
到2000年時,行走不便的道烏灣已經有廿幾年未回到大武山區故鄉[4]。該年4月2日,道烏灣恢復已中斷近三十年的毛蟹祭[13]。同年5月30日,因土坂國小校長郭瑞鎮帶領村內學童回大武山祖居尋根,道烏灣泛著淚水、雙手緊握這位來自西部縣市的漢人校長,不斷地以日語「阿里阿多」(ありがとう)稱謝,並親自主持祈福儀式[4]。
2001年3月11日,道烏灣因中風不治[1]。達仁鄉和鄰近部落族人為念其貢獻,治喪十天中停止所有的娛樂活動以示追悼[2]。2003年4月19日,道烏灣長女包秀美繼承大頭目[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