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航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適航性(英語:navigability)是指一個水體(比如河流/運河、湖泊和海灣)適合船舶安全進出和航行的程度,常用指標為其水深、寬度和風浪大小。適航性相對較好的水體通常被稱為水道,其中適合大型遊輪和海運貨船通行的水域稱作航道。


適航程度通常根據所用船隻的排水量和吃水深度來判斷,在不考慮風浪和湍流的情況下,適合大船通行的水域基本上都也適合小船通行。通常的要求是水體底部最高的位置要能與船的龍骨保持足夠距離[1],以避免船在顛簸時意外磕碰到水底的岩石、暗礁、淤泥、沉底的枯木或其它結構物(比如沉船)而發生觸礁、傾覆和擱淺,或因為螺旋槳被水草、海藻或繩索等水下物體纏繞而發生動力喪失的事故。一些重要的水道為了防止此類水體事故發生,通常會布置永久性的浮標和燈塔來向過往船隻指示適航的區域。一些有水位差的水道(比如被壩或堰截斷的河流)則會設置船閘來保證船舶仍能通行。水深較淺但需要大船通行的水道則可以通過疏浚增加水深使其適航。
除了船的性質外,適航程度也會受季節和天氣情況影響。比如內陸水體在降雨旺盛的汛季因為徑流增加通常會更適合通航,而在旱季則可能會因為水位下降太多而不適合通航。此外在高緯度地區的水道在冬季會結冰,甚至在海面上都會形成海冰,如果不用破冰船將冰層撞開一條通道則完全無法航船。而在風暴頻發的季節,許多水域也會因為風浪過大、事故風險太高而不適合通航。如果水道上方建有其它結構物(比如橋梁和架空電纜),則即使水夠深也可能限制其適航性,因為如果船舶的上層結構高過結構物的淨空高度則無法安全通過。此外水體的水文情況也很重要,流速過快或湍流過多(比如有漩渦形成)也都會影響適航性,因為船隻(特別是自重較輕的小船)可能會因為水流的作用而偏離航線發生撞船事故。同一水域內其它船舶的密度和狀況也會影響適航性,因為船周邊通常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以防被伯努利效應影響撞向岸邊和其它船隻,狹窄水道內如果有大型船舶航行或停泊可能會讓平時可以通行的其它船舶難以安全通過。
水道的適航性會對其沿途地區的發展模式產生影響。比如上海港在歷史上長期以來位於黃浦江沿岸,但黃浦江的水文情況並不利於大型海船進出停泊,有時不得不依賴躉船在長江口進行中流作業,使得上海的航運能力嚴重受限。這個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將杭州灣內的小洋山島填海改建成了洋山深水港,大型海船都在洋山港裝卸貨物,然後再通過長32.5公里(20.2英里)的東海大橋進行公路運輸將洋山港的貨運往上海的浦東新區——完全繞開了之前所用的黃浦江水域。
另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