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燈塔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近灯塔龙属

近燈塔龍學名Plesiopharos,取自希臘語單詞πλησίος/plesios「接近」及φάρος/pharos「燈塔」,指正模標本發現於一座燈塔附近 + [來自聖佩德羅德]摩爾)是蛇頸龍目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葡萄牙早侏羅世科英布拉組英語Coimbra Formation。其化石發現於大馬里尼亞(Marinha Grande)的聖佩德羅-德摩爾(São Pedro de Moel),這也是模式種摩爾近燈塔龍Plesiopharos moelensis)種加詞的來源。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近燈塔龍屬
化石時期:早侏羅世197–193 Ma
Thumb
近燈塔龍化石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演化支 新蛇頸龍類 Neoplesiosauria
亞目: 蛇頸龍亞目 Plesiosauroidea
屬: 近燈塔龍屬 Plesiopharos
Puértolas-Pascual et al., 2021
模式種
摩爾近燈塔龍
Plesiopharos moelensis

Puértolas-Pascual et al., 2021
關閉

該物種發表時(2021年)是伊比利亞半島已知最完整、最古老的蛇頸龍目。[1]

發現

Thumb
已知材料

化石由兩位收集者安東尼奧·席爾瓦(António Silva)及維多·特謝拉(Vítor Teixeira)先後於1999及2012年發現,後於2017捐給洛里尼揚博物館並在恐龍公園實驗室中進行完整清修。[1]

描述

近燈塔龍正模標本(ML 2302)由前鰭肢(肱骨和橈骨)、右後鰭肢(股骨)、骨盆帶(恥骨、髂骨和坐骨)、胸帶(椎骨、肋骨和腹肋)及頸部(頸椎)的各自一部分組成,可能是一隻身長介於2.5至2.8公尺(8英尺2英寸至9英尺2英寸)之間的成年動物。[1]

分類

摩爾近燈塔龍被分類為蛇頸龍亞目的基幹成員。[1]

古環境

Thumb
復原圖英語Life restoration

摩爾近燈塔龍發現於大馬里尼亞聖佩德羅-德摩爾昆卡海灘(Praia da Concha),出土自隸屬科英布拉組英語Coimbra Formation的一層中,時間可追溯至錫內穆階[2][3]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