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港鐵, 輕鐵列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輕鐵第一期列車,又名「Comeng車輛」,乃港鐵的輕鐵列車型號之一,在香港輕鐵使用,由九廣鐵路公司擁有。隨兩鐵合併,九廣鐵路公司通過與地鐵有限公司簽訂的經營權協議,授予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使用[8]。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15日) |
輕鐵第一期列車 | |
---|---|
概覽 | |
類型 | 輕鐵車輛 |
原產國 | 澳洲 |
製造 | 澳洲Comeng 墨爾本丹德農、布里斯本羅克利 |
產量 | 70(2卡列車因意外報廢、1卡列車亦因意外報廢,一年後亦沒有公開下退役)[1][2] |
車輛編號 | 1001-1012 1015-1026 1028-1070[3] |
製造年份 | 1986-1988年 |
投入服務 | 1988年9月18日 |
主要用戶 | 九廣鐵路公司 →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
營運路線 | 香港輕鐵 |
技術數據 | |
列車編組 | 1/2輛編組(1/2M) |
編組長度 | 單卡:20.2m 雙卡:40.4m |
車輛長度 | 包括連結器的長度 20,200mm 排除連結器的長度 19,400mm |
車體闊度 | 2,650mm |
車體高度 | 3,693[4]mm |
車輛重量 | 空載 27.032t 滿載 37.032t |
編組重量 | 單卡 27.032t 雙卡 54.046t |
軸距 | 1900mm |
軌距 | 1,435mm |
輪徑 | 全新輪:720mm 磨耗輪:660mm |
轉向架 | Duewag制單馬達轉向架 |
車體材質 | 不鏽鋼(車身及車底部分) 玻璃纖維(車頭及車尾組件) |
車輛載客量 | 190人(翻新前) 220人(翻新後) |
營運速度 | 70km/h |
設計最高速度 | 80km/h |
起動加速度 | 0-35 km/h: 1.3 m/s²(4.68 km/h/s) |
常用減速度 | 1.3 m/s²(4.68 km/h/s) |
緊急減速度 | 2.7 m/s²(9.72 km/h/s) |
供電制式 | DC 750 V |
供電方式 | 單臂式集電弓 |
傳動方式 | 直-直 |
牽引馬達 | 馬達未更新車: 德國AEG制 ABS 3322.2 直流馬達[5][6] 馬達翻新工程: 中國中車永濟電機制 |
馬達功率 | 持續功率 195 kW[5] 小時額定功率 246 kW[6] |
傳動比 | 50/9(5.556)[5] |
控制裝置 | AEG制 SRG 14[6] 晶閘管-GTO混合斬波器 故該批列車翻新前, 駕駛室門上方有AEG水牌 |
驅動裝置 | 帶軸驅動的DUEWAG/FWH變速箱 又名DUEWAG-TademDrive[7] (直角萬向接頭軸式驅動) |
變速段數 | 無段式加速 |
制軔方式 | 氣軔,再生制軔,電磁鐵軌道緊急制軔 |
安全防護系統 | 西門子 Trainguard |
為配合輕鐵第1期系統於1988年9月18日通車,九廣鐵路公司於1985年8月7日,正式批出屯門輕鐵合約於禮頓建築-MTA 財團於3年內建造全長23km的輕鐵第1期系統(另外更可優先選擇興建全長34km的第2期輕鐵系統)並且向財團[9][10]的次承辨商澳洲Comeng購買70輛輕鐵列車,供第1期輕鐵系統使用。此款車輛初投入服務時,是塗上舊款的橙色塗裝,車箱空調為分體式設計(1992年後改回車頂集中式設計),日常載客營運以1至2卡行駛(最多可以併結3卡行駛)。
1985年8月7日九鐵正式向禮頓建築-MTA財團批出價值10億港元的建造合約。[11] 合約訂明,財團必須於1988年8月8日前交付所有70架輕鐵列車,不論任何原因:包括工業行動或其他因素影響,都不會獲得額外的交付期限。若延遲交付,將無上限被罰款每日62萬港元(按延遲交付日數計算)。[12]
因這張訂單為Comeng首次取得的海外訂單,為了隆重其視並排除列車未能於限期前交付的影響,於是把車廠內其他仍正在建造或已簽署的訂單推遲,以讓出位置給予最優先權建造屯門輕鐵列車。列車簽署時,九鐵更特別要求各澳洲工會必須簽署合作聲明。聲明訂明,各公會必須答應:Comeng製造屯門輕鐵列車期間的3年內,不可有任何工業行動阻礙列車交付。各工會領袖均表示同意並簽署有關條款。
正當Comeng 位於墨爾本郊區丹德農車廠開始準備建造列車同時,各工會領袖突然一反常態,不斷於車廠內進行罷工並且按章工作。1985年10月 Comeng、Sigma CoachAir 及 AEG等列車零件供應商代表飛往香港,與當時九鐵及其比利時Transurb工程顧問開會,討論列車製造規格。開會期間,九鐵突然向Comeng提出要更改列車原有設計。新設計跟原各廠商競標時所訂明的列車規格與設計要求不符。Comeng 及各零件供應商均需重新按照九鐵提出的新設計製造列車。
其後澳洲各工會依然持續違反已簽訂的相關合作聲明,不斷於Comeng的墨爾本丹德農廠房進行工業行動。為了列車能趕及限期前交付,Comeng 決定於其位於布里斯本的羅克利車廠另設立生產線,分擔丹德農廠房製造工作。但不幸的是,當Comeng按照九鐵所提供的列車設計圖紙製造後,發現列車根本無法通過負重測試。[13]假若九鐵不願放棄其要求(車身需要平面設計),Comeng將無法於限期內完成這份合約。
最終1986年年底,Comeng 代表立即飛往香港約見九鐵及其工程顧問商討其列車製造問題並解釋相關原因,希望遊說九鐵能放棄原有外觀設計要求,同時 Comeng 另外向九鐵提供解決方法以便符合其合約訂明的列車要求。[14]最終九鐵答應放棄原先要求的外觀設計,Comeng亦可順利製造列車,不過列車製造期間各工會仍有零星的工業行動。1987年8月26日午夜,首列列車編號1004(其後命名為輕鐵先鋒)正式從丹德農的廠房運送並抵達墨爾本及布里斯本的港口,經水路運送至香港,並於1987年10月5日抵達屯門車廠,並進行驗收工序。Comeng最終奇蹟地於1988年5月成功交付並驗收最後1架輕鐵列車,整個計畫亦順利於限期內完成。但因輕鐵於試車期間發生多宗意外,更做成人命傷亡,當時的香港政府勒令輕鐵停止測試,並延至1988年9月18日才啟用。
列車正式投入服務時,因九鐵要求的空調設計錯誤,引致車廂空調,當其冷熱空氣遇上時,便會出現嚴重漏水而影響乘客,而且列車營運時更時常發生牽引馬達過熱情況。於是九鐵於1992年批出新的合約為該列車作首次整體翻新,詳情如下:
為配合企業形象更新,九鐵於1997年至2000年間陸續塗上新塗裝;路線顯示方面,最初車頭及車側的顯示牌只是使用布牌顯示(目的地及路線編號均印在同一塊牌布之上,左邊印有白色的中英文的目的地名稱,而右邊則印有橙色的路線編號),車尾並無顯示路線編號的設備。九鐵於2002年至2003年間陸續使用電子顯示牌取代布牌顯示,而車尾亦增設電子路線編號顯示牌。
在2007年11月,九廣鐵路公司在批出第4期輕鐵車輛的合約的同時,亦批出第1期輕鐵車輛(Comeng輕鐵車輛)車廂的翻新工程合約,兩份合約均批出予澳洲聯合戈尼南集團鐵路服務公司(United Goninan)負責。
計劃由2011年第1季第4期輕鐵車輛1127投入服務開始,將有6部輕鐵Comeng輕鐵車輛進行翻新工程。當有更多新車卡投入服務,相同數量的輕鐵Comeng車輛(第1代)將會翻新,每批6輛輕鐵翻新工程需時約16星期,整項工程需時約60個月,當中亦包括維修及系統更新[16]。
港鐵屯門車廠車身工場可同時處理5部列車翻新工程。當有一部列車翻新完畢並投入服務時,工場隨即加入一部舊車展開翻新工程。而每部列車整個翻新工程需時約16星期(當中包括:拆卸舊組件、更新組件、裝嵌新組件、塗裝、廠內及廠外測試等等)。
輕鐵將維持135卡的列車數量直至所有列車翻新完成為止。
2010年中,編號1005為首部測試現代化翻新工程之列車,改裝工程於2010年11月完成,並已於2011年1月31日再次投入服務[17];而最後一部翻新列車改裝工程於2013年12月4日完成,並已於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再次投入服務,代表全數68部列車已翻新完成並投入服務。[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