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5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10月1日) |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6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6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性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在1956年,有?個熱帶性低氣壓形成,其中22個成為了熱帶風暴。18個成為了颱風。5個更成為了超級颱風。
颱風萬達在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生成,最大風力達到160節,掠過台灣後對中國浙江省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造成近5000人喪生。其巨大的風圈面積使中國大陸南北多地產生豪雨和洪水。
黛納颱風過境台灣期間,在3日晚間至4日清晨引起台中縣沿海風暴潮,包含梧棲、清水、沙鹿、龍井、大肚及大安等鄉鎮造成巨大破壞,居民爬上屋頂、樹梢躲避倒灌的海水;龍井房屋倒塌5130棟、梧棲2277棟全倒及半倒1778棟、清水倒屋75棟,超過13000人無家可歸。 澎湖縣馬公、湖西、白沙等鄉鎮,同樣受到風暴潮襲擊,沖毀150公尺長馬公海水浴場防波堤。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