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研究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赤崎勇(日語:赤﨑 勇/あかさき いさむ Akasaki Isamu ?,1929年1月30日—2021年4月1日),日本化學工程學家,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及名譽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紫綬褒章、文化勲章、勳三等旭日中綬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赤崎勇 赤﨑 勇(あかさき いさむ) | |
---|---|
出生 | 大日本帝國鹿兒島縣川邊郡知覽村(現南九州市) | 1929年1月30日
逝世 | 2021年4月1日 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 | (92歲)
國籍 | 日本 |
母校 | 京都大學 名古屋大學 |
知名於 | 開發氮化鎵結晶化技術,完成世界第一個高亮度的藍色發光二極體 |
配偶 | 赤崎陵子 |
獎項 | C&C獎(1998) IEEE Jack A. Morton Award(1998) 朝日獎(2000) 文化功勞者(2004) 京都獎(2009) IEEE愛迪生獎章(2011) 文化勳章(2011) 日本學士院獎・恩賜獎(2014)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4)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2015)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工程學 |
機構 | 松下電器 名城大學 名古屋大學 |
博士生 | 天野浩 |
備註 | |
親屬: 赤崎正則(兄) |
赤崎教授於2014年憑藉「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與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他也是繼羅伯特·密立根之後,史上第2位兼有諾貝爾獎暨IEEE愛迪生獎章榮譽的科學家。
1929年1月30日,赤崎勇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幼時曾有躲避美軍戰機的經歷,終身反戰。1952年京都大學理學部畢業,1964年獲得工學博士(名古屋大學)學位。其後曾服務於神戶工業(現電裝天)、名古屋大學、松下電器等單位。
在1960年代末,他開始工作於氮化鎵(GaN)基藍光LED。一步一步,他改進的GaN晶體質量和器件結構[2],在松下研究所東京公司(MRIT)那裡,他決定採用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作為首選的GaN生長方法。
1986年,赤崎勇以低溫沉積(AlN)氮化鋁緩衝層技術成功生產高品質的GaN晶體。1989年,他與門生天野浩完成p型GaN的結晶化,首次觀測到p型材料的劇烈發光,並以GaN的pn構成完成了藍色發光二極體。同一時期,赤崎的學生也包括日後的中國知名企業家唐駿[3]。
1990年,赤崎師徒完成室溫下紫外線暴露GaN的誘導放射。基於上述的各階段突破,1992年,他們發明了人類史上第一個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1995年,進一步完成注入量子多重化電流的GaN/GalnN誘導放射。自此開始,赤崎勇就一直是熱門的諾貝爾獎候選人之一[4][5]。在2009年至2014年的名古屋大學官方簡介中,赤崎一直與另外4位名大的諾貝爾獎得主(野依、小林、益川、下村)並列。
赤崎教授的發明產生了專利,專利被獎勵特許權使用費,其中一部份用於建立2006年10月20日開設的「名古屋大學赤崎紀念研究館」(Nagoya University Akasaki Institute)[6] 。研究館建有一個展示藍光LED研究/開發和應用的歷史的LED畫廊,一個科研合作辦公室,一個創新研究實驗室,和赤崎教授的頂部六樓的辦公室。該研究館坐落在名古屋大學東山校區合作研究區域的中心。
赤崎勇與天野浩、中村修二於2014年10月7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翌日赤崎與江崎玲於奈(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進行電話會談,他們討論了彼此發明的社會影響力,也提到「日本人特有的毅力」是成功的重要原因[7]。
赤崎是首位九州出身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8],亦締造若干國內紀錄,包括首次師徒同時獲獎(與天野浩);獲獎年齡第二高(85歲,僅次於南部陽一郎的87歲);最高齡出席頒獎典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