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依諾增爵四世(拉丁語:Innocentius PP. IV;約1180年或1190年—1254年12月7日)原名西尼巴爾多·菲耶斯基(Sinibaldo Fieschi),1243年6月25日當選羅馬主教(教宗),同年6月28日即位至1254年12月7日為止。[1]
依諾增爵四世 的教宗敬稱 | |
---|---|
參考敬稱 | 教宗閣下 |
語體敬稱 | 教宗閣下 |
宗教敬稱 | 聖父 |
身後敬稱 | (無) |
早年
依諾增爵四世生於義大利北部利古里亞的小鎮Manarola的封建主菲斯奇家族,青年時代在帕爾馬和博洛尼亞接受教育,並成為當時最優秀的宗規專家。
在位期間
1241年,在位僅17天的策肋定四世病故,宗座從缺長達一年之久。1243年,教宗選舉方在阿納尼舉行。6月25日,時任Albenga總主教的西尼巴爾多·菲耶斯基當選教宗,結果於三天後宣布。「諾森四世」成為其名號。
此時,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矛盾已經持續多年。依諾增爵四世上任之後,與腓德烈二世的衝突逐漸難以調和,後者揚言要發兵搗毀羅馬,廢黜教宗。依諾增爵四世遂於1244年遷往熱那亞,第二年又移至法國里昂,並在法王路易九世的支持下於6月28日至7月17日召開大公會議,史稱第一次里昂公會議。
會議決定對腓特烈二世處以絕罰。由此帶來的紛擾直到1250年腓特烈二世病逝方才結束。依諾增爵四世則在1251年方得以回到義大利。
大公會議上路易九世宣布準備發動新一輪十字軍東征。
大公會議正值東方的蒙古帝國興起。1241年,蒙古人侵入匈牙利,劫掠波蘭,繼而轉向奧地利,歐洲一片恐慌。大公會議之後,諾森四世派遣柏郎嘉賓攜教宗勅令前往蒙古帝國以說服蒙古統治者皈依天主教並停止對基督徒的殺戮。柏郎嘉賓在哈拉和林進諫大汗貴由,後者反於1246年用波斯語回信要求教宗和其他歐洲君主向蒙古臣服。這封信至今還保存在梵蒂岡。[2]
1248年,在諾森四世的支持下,路易九世發動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結果軍隊遭遇瘟疫,並被埃及擊敗,路易九世本人也被俘,後法國用重金將其贖回。
譯名列表
- 依諾增爵四世: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禧年專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作依諾增爵。
- 因諾森特四世:《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年版作因諾森特。
- 英諾森四世:《大英簡明百科知識庫》2005年版作英諾森[永久失效連結]。
- 諾森四世: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 歷任教宗作諾森。
- 意諾增爵四世:天主教天津教區作意諾增爵。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