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蠱,也叫蠱術,學術上稱作蠱毒巫術(poisonous magic),是源自中國南方的一種黑巫術,為一種操縱毒蟲,用作懲罰違規的人或咒詛害人。

蠱字小篆

施用巫蠱又叫下蠱放蠱蠱惑。後來蠱惑引申為迷惑人心,粵語中再引申成狡猾的意思,整蠱在粵語中也有戲弄的意思。

概述

根據民間信仰,巫師用一種特殊毒蟲左右人的一切,服務於某種特定的目的,巫師以毒蟲迫使人順從其意志,任憑操控。除了毒蟲之外,亦可操縱蛇、蛙、鳥、狗、貓等動物。與道士的召鬼法不同,因為招魂不需媒介(蠱)。放蠱的目的在於加害自己的仇敵,或用於報復他人,使役動物的靈魂為其服務,盜取他人財富作為已用,但蠱也有用於醫學及其它領域。干寶在《搜神記》描繪到,「滎陽郡(今河南省)有一家姓廖,累世為蠱,以此致富。後娶新婦,不以此語之。遇家人咸出,唯此婦守舍,忽見屋中有大缸。婦試發之。見有大蛇,婦乃作湯,灌殺之。及家人歸,婦具白其事,舉家驚惋。未幾。其家疾疫,死亡略盡。」

「蠱」字源流考

蠱,音古。從字形上來看屬於象形文字,最早出現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 「有疾齒,唯蠱虐。」(《小屯‧殷墟文字乙編》7310片)
  • 「(有)疾,不(唯)蠱。」(《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675片)
  • 「犬蠱祝」(商承祚/著 《福氏所藏甲骨文字考釋》 金陵大學 1953年 第4頁)
  • 「貞,不唯蠱?」(《鐵雲藏龜》12.3)
  • 「病,其唯蠱?」(胡厚宣/著《殷人疾病考》引盧靜齋藏片。)
  • 「貞:王舌病,唯有古?」(楊樹達註:古、蠱音同,古亦當讀為蠱也。參見《積微居甲骨說》,中國科學院出版社 1954年,第59頁。)
  • 「貞:王病,不為豈。」(豈字為蠱的假借字,楊樹達/著 《卜辭求義》群聯書店,第4頁。)
  • 許慎說文》曰:「蠱,腹中蟲也。」

巫蠱的製作

造蠱

「蠱」是一種人工畜養的毒蟲。將不同種類的多隻毒蟲(俗稱百毒)放在瓦罐或罎中,使其互相咬殺,並吞食屍體,最後存活下來的毒蟲就叫「蠱」。

最早在隋朝已有記載此法。《隋書·地理志下》:「新安、永嘉、建安、遂安、鄱陽、九江、臨川、廬陵、南康、宜春,其俗又頗同豫章,而廬陵人厖淳,率多壽考。然此數郡,往往畜蠱,而 宜春 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使人食之入腹,蠱食其人五臟。人死則其產業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則畜蠱者自鍾其弊。累世子孫,相傳不絕,亦有隨女子嫁焉。干寶謂之為鬼,其實非也。自侯景亂後,蠱家多絕,既無主人,故飛游道路之中則殞焉。」唐代亦沿襲此法,《通書·六書略上》說「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嶺南衛生方》在「制蠱之法,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其自相啖食,經年後,獨存者為蠱。」

放蠱

根據文獻記載:「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飲食中,人不覺也。其家絕滅者,則飛游妄走,中之則斃。」[1]放蠱的人通常會將蠱蟲或蠱藥研磨成粉末狀,放入飲食或飲水之中,或用指甲彈在衣物上。有的必須開壇作法,施厭魅之術使人中蠱。有的則是將有蠱的衣服、物品放置在路中央,任由人去撿拾,拾獲者即是把蠱帶回家中,那家人就成了有蠱的人家。

巫蠱的種類

蠱毒

毒蟲蠱

獸蠱

植物蠱

  • 黃谷蠱
  • 樹蠱
  • 挑生蠱

物品蠱

  • 石頭蠱,將石頭和蠱藥混合在一起,就成了石頭蠱。這種蠱術使人三五年而死。
  • 疳蠱,又名「放疳」、「放蜂」。兩廣的人,擅長此種。在端午節,將蜈蚣、小螞蟻蚯蚓、頭髮磨成粉末,放置著「五瘟神」像前供奉,日久天長,就成了疳蠱。這種蠱術使人肚疼、腹瀉、上下衝動。[3]
  • 篾片蠱,將蠱藥噴灑在篾片上,就成了篾片蠱;這種蠱術使人四五年而死。[3]
  • 腫蠱,中蠱者,腹大、食慾大,口味愛好重鹽,凡中蠱後,需戒葷、少鹽或是戒鹽,戒主食,以檳榔煮水熬製,每日早晨空腹飲用,或是用其他方法 調理排便,每餐少吃,一旦腹中蠱蟲跳動,需生食大蒜方可減緩症狀。[3]
  • 癲蠱,壯族擅長此種。一般將蛇埋在土中,等到腐爛之後取出毒菌就成了癲蠱;這種蠱術使人笑罵無常,發癲而死。

辨認

  • 吃生黑豆明礬,聞不到口中腥臭苦澀,說明已經中蠱。[3]
  • 乾草一寸,吐出之後,汁液也隨著被吐出,說明中蠱。[3]
  • 鴨蛋上插一根銀針,口中含著鴨蛋一個小時,取出後如果蛋白變黑色,說明中蠱。[3]
  • 用煮熟的雞蛋,趁熱在人的身上滾,滾後剝開雞蛋,若蛋白變黑或凹凸不平,即為中蠱。[3]
  • 中蠱者會有腹中蟲彈跳感,特別是進食過後,腹脹如鼓,長期伴有打嗝。[3]

治療

孫思邈曾提出治療中毒之法。《千金方》記載,「凡人中蠱,有人行蠱毒病人者。若服藥知蠱蟲姓名,當呼喚將去,若欲知蠱主之姓名者,以敗鼓皮燒作末以飲,服方寸七。須臾,自呼蠱主姓名,可語令去則愈。又有以蛇涎合作蠱藥著飲食中,使人得瘕病者,此種積年乃死,療之各自有藥。江南山間人有此,不可不信之。」

佛教中,《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提到,如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巫蠱之術不能危害。[6]

飲酒中蠱最難治。[3]

懲處

  • 唐律疏議》卷十八《賊盜律》規定:「諸造畜蠱毒及教令者,絞。」疏議道:「蠱有多種,罕能究悉,事關左道,不可備知。」

歷史上的事件

  • 參見漢武帝巫蠱之禍條目。
  • 《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
  • 《文選》潘岳‧西征賦:「弔戾園於湖邑,諒遭世之巫蠱。」
  • 《隋書·鄭議傳》:「其婢奏鄭議厭蠱左道,與母別居,為司所劾,由是除名。」
  • 《隋書·獨孤皇后傳》:「獨孤皇后異母弟獨孤迤,以貓鬼巫蠱咒詛於后,坐當死。」
  • 崇禎十七年,廣州柀閔嬌發生一宗胡蔓草蠱疑案。

參考文獻

參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