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对人进行诅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巫蠱,也叫蠱、蠱術,學術上稱作蠱毒巫術(poisonous magic),是源自中國南方的一種黑巫術,為一種操縱毒蟲,用作懲罰違規的人或咒詛害人。
施用巫蠱又叫下蠱、放蠱、蠱惑。後來蠱惑引申為迷惑人心,粵語中再引申成狡猾的意思,整蠱在粵語中也有戲弄的意思。
根據民間信仰,巫師用一種特殊毒蟲左右人的一切,服務於某種特定的目的,巫師以毒蟲迫使人順從其意志,任憑操控。除了毒蟲之外,亦可操縱蛇、蛙、鳥、狗、貓等動物。與道士的召鬼法不同,因為招魂不需媒介(蠱)。放蠱的目的在於加害自己的仇敵,或用於報復他人,使役動物的靈魂為其服務,盜取他人財富作為已用,但蠱也有用於醫學及其它領域。干寶在《搜神記》描繪到,「滎陽郡(今河南省)有一家姓廖,累世為蠱,以此致富。後娶新婦,不以此語之。遇家人咸出,唯此婦守舍,忽見屋中有大缸。婦試發之。見有大蛇,婦乃作湯,灌殺之。及家人歸,婦具白其事,舉家驚惋。未幾。其家疾疫,死亡略盡。」
「蠱」是一種人工畜養的毒蟲。將不同種類的多隻毒蟲(俗稱百毒)放在瓦罐或罎中,使其互相咬殺,並吞食屍體,最後存活下來的毒蟲就叫「蠱」。
最早在隋朝已有記載此法。《隋書·地理志下》:「新安、永嘉、建安、遂安、鄱陽、九江、臨川、廬陵、南康、宜春,其俗又頗同豫章,而廬陵人厖淳,率多壽考。然此數郡,往往畜蠱,而 宜春 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使人食之入腹,蠱食其人五臟。人死則其產業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則畜蠱者自鍾其弊。累世子孫,相傳不絕,亦有隨女子嫁焉。干寶謂之為鬼,其實非也。自侯景亂後,蠱家多絕,既無主人,故飛游道路之中則殞焉。」唐代亦沿襲此法,《通書·六書略上》說「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嶺南衛生方》在「制蠱之法,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其自相啖食,經年後,獨存者為蠱。」
根據文獻記載:「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飲食中,人不覺也。其家絕滅者,則飛游妄走,中之則斃。」[1]放蠱的人通常會將蠱蟲或蠱藥研磨成粉末狀,放入飲食或飲水之中,或用指甲彈在衣物上。有的必須開壇作法,施厭魅之術使人中蠱。有的則是將有蠱的衣服、物品放置在路中央,任由人去撿拾,拾獲者即是把蠱帶回家中,那家人就成了有蠱的人家。
孫思邈曾提出治療中毒之法。《千金方》記載,「凡人中蠱,有人行蠱毒病人者。若服藥知蠱蟲姓名,當呼喚將去,若欲知蠱主之姓名者,以敗鼓皮燒作末以飲,服方寸七。須臾,自呼蠱主姓名,可語令去則愈。又有以蛇涎合作蠱藥著飲食中,使人得瘕病者,此種積年乃死,療之各自有藥。江南山間人有此,不可不信之。」
佛教中,《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提到,如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巫蠱之術不能危害。[6]
飲酒中蠱最難治。[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