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蝨目[註 1](學名:Phthiraptera)是原蝨目和食毛目的合稱,通稱蝨或蝨子(英語:louse)。全世界約有3,000種。蝨寄生於人體、其他哺乳動物(除了單孔目和蝙蝠外)和鳥類的身上。以人類為宿主的蝨有三種:人頭蝨、人體蝨和陰蝨(又稱恥陰蝨)。其中,人頭蝨和人體蝨屬於蝨科(Pediculidae)下的人蝨種,陰蝨屬於陰蝨科(Phthiridae)下的陰蝨種。
蝨體型較小,無翅,身體扁平,寄生於毛髮處,有善於勾住毛髮的足(攫握器)。蝨為漸變態發育,終生寄生於宿主體表,以宿主血液、毛髮、皮屑等為食。寄生於人體的蝨主要以宿主血液為食,其幼蟲每日吸血1次,成蟲每日吸血數次。
分類
傳統上,本分類可分為兩個亞目:蝨亞目(Anoplura,又名吸蝨亞目)和食毛亞目(Mallophaga);後來發現食毛亞目原來是個並系群,所以再重新分類為以下四個亞目:
- 蝨亞目(Anoplura):蝨子,主要生長於哺乳類動物身上。
- 象蝨亞目(Rhyncophthirina):大象跟疣豬身上的寄生蟲,其口器能穿透宿主厚厚的表皮。
- 絲角亞目(Ischnocera):主要寄生在鳥綱物種的毛髮,但亦有一個科寄生在哺乳類動物身上。
- 鈍角亞目(Amblycera):絲角亞目的近親,但比較原始,在鳥類間很常見,但亦見於南美洲及澳大利亞的哺乳類動物身上。
到了2000年代後期,根據分子生物學及形態學的研究確認了毛蝨目與囓蟲目是近親,而毛蝨目其實是從粉囓蟲亞目演變而成的[1][2],因此這兩個目應該重組成為囓蟲總目(Psocodea,又名嚙總目[3])[4]。
本條目仍列出與囓蟲目合併前本分類以下的四個亞目。
- 海獸蝨科 Echinophthiriidae
- 松鼠蝨科 Enderleinellidae
- 獸蝨科 Haematopinidae:又名血蝨科[5]
- 鉤蝨科 Hamophthiriidae
- 甲脅蝨科 Hoplopleuridae
- 土豬蝨科 Hybothiridae
- 毛蝨科 Linognathidae:又名鄂蝨科[5]
- 駱蝨科(微胸蝨科)Microthoraciidae
- 新毛蝨科(新顎蝨科)Neolinognathidae
- 蠻豬蝨科 Pecaroecidae
- 猿蝨科 Pedicinidae
- 蝨科 Pediculidae
- 陰蝨科 Phthiridae
- 細毛蝨科 Polyplacidae
- 驢蝨科(馬蝨科)Ratemiidae
- 象蝨科 Haematomyzidae
- Heptapsogasteridae
- Goniodidae
- 長角羽蝨科(長角鳥蝨)Philopteridae
- 獸羽蝨科 Trichodectidae
- 袋鼠羽蝨科(袋鼠鳥蝨科)Boopidae
- 鼠鳥蝨科 Gyropidae
- 水鳥蝨科 Laemobothriidae
- 短角鳥蝨科 Menoponidae
- 鳥蝨科 Ricinidae
- 毛羽蝨科(毛鳥蝨科)Trimenoponidae
疾病
蝨病本身是寄生蟲疾病,蝨吸血時會向人體內注入唾液以防止血液凝聚,因而使人產生搔癢感。人亦可能因抓搔而使皮膚破損、潰爛和細菌感染。此外,人體蝨還可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戰壕熱、回歸熱等惡性傳染病。
注釋
參考來源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