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虛構商品(英語:fictitious commodities)或虛假商品false commodities)的概念源於卡爾·波蘭尼1944年出版的《鉅變》一書,指的是任何被視為市場商品,但並不是為市場而創造的事物,特別是土地勞動貨幣[1]

商品化批判

波蘭尼認為,古典新古典經濟學讓社會服從自由市場的努力,只是個烏托邦式的計劃,如支持波蘭尼的學者弗雷德·布洛克英語Fred L. Block瑪格麗特·薩默斯英語Margaret Somers所言:「當這些公共物品和社會必需品(波蘭尼稱之為「虛構商品」)被當作用於在市場上銷售的商品而生產,而不是被當作受保護的權利時,我們的社會世界會受到威脅,重大危機將接踵而至。」[2]

波蘭尼的洞見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商品化」和「商品拜物教」概念。[3]人類學中的拜物教指的是一種認為無生命的事物中潛藏有神聖的力量的原始信仰,例如圖騰馬克思用這個概念來描述「商品拜物教」。對馬克思來說,「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種簡單而平凡的東西。對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卻是一種很古怪的東西,充滿形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而人與人之間、「資本家」與「受剝削勞動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反而呈現出「物與物之間關係的奇妙形式」。[3]

大衛·博利爾英語David Bollier寫道,根據波蘭尼的說法,「在市場作為社會秩序原則興起之前,政治、宗教和社會規範是治理的主導力量。土地、勞動和貨幣本身並不主要被視作可以買賣的商品。他們嵌含於社會關係之中,受制於道德考量、宗教信仰和社區管理。」[4]如波蘭尼所指出的,這些實際上是「虛構商品」,因為它們不是真正獨立的「產品」。土地和人類除了被視為市場商品外,還有自己獨立的動態。將其當成「純粹的商品」時會產生「危險的壓力」——比如過多的碳排放到大氣中或者人們因為「多餘」而失業時。[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